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31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1篇
  173篇
综合类   367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磺胺甲恶唑在沉积物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评价磺胺类抗生素在沉积物中降解行为,以最常用的磺胺类药物——磺胺甲恶唑(SMZ)为对象,通过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其在沉积物中的降解动态以及相关环境因素(微生物、含氧量、光照、沉积物种类和药物起始浓度等)对降解过程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SMZ在沉积物中的降解途径主要为兼性厌氧微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等其他降解途径只占较小比例。SMZ的降解速率与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高有机质含量的沉积物中SMZ的降解更快,沉积物中的光敏剂也能促进SMZ的降解。高浓度的SMZ通过抑制沉积物微生物的活性,使得其降解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2.
应用PUF材料空气被动采样技术,研究了密闭温室条件下污染土壤中有机氯农药[DDT和六六六(HCH)]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向空气中扩散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HCHs和∑DDTs总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空气中HCH和DDT浓度在20d时达到峰值,20d以后浓度逐渐降低。培养60d后,土壤中∑HCHs的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0~2cm土层中∑HCHs的浓度(9.4±0.69)mg·kg-1显著低于6~8cm土层中的浓度(12.11±0.83)mg·kg-1;∑DDTs在土壤中浓度随土壤层次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温室条件下有机氯农药的异构体和降解产物的组成也发生一定变化,土壤中HCHs和DDTs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温室条件也可能促进HCHs和DDTs的土-气交换过程;温室环境促进了p,p′-DDT和o,p′-DDT向p,p′-DDD和p,p′-DDE转化,从而增大DDT和HCH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03.
28条环太湖河流沉积物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测定了太湖流域不同污染控制区中28条主要环湖河流河口处表层0~10cm沉积物中氨氮(NH3-N)、硝氮(NO-3-N)、有机氮(Org-N)及总氮(TN)含量,揭示氮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各形态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环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TN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污染控制区>北部区>湖西区>浙西污染控制区,平均958.70mg.kg-1,且以东部污染控制区中吴溇河口最高,污染最重。NH3-N含量远高于NO-3-N,平均200.29mg.kg-1;Org-N含量及分布与TN相似,平均758.40mg.kg-1,占TN的39.27%~95.12%。NH3-N是可交换态氮(EN)的主要存在形式,Org-N是沉积物中氮的主导形态,沉积物中TN只有极少部分在成岩过程中发生矿化。  相似文献   
104.
刘紫恩  何炎  张艳平  李定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60-6161,6207
[目的]通过C18固相萃取小柱洗脱液浓缩与不浓缩试验对比,改进尿样中1-羟基芘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方法。[方法]取2组相同尿样,经酶避光水解后,通过C18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富集,甲醇洗脱。一组对洗脱液进行氮吹浓缩后定容至1.5 ml,另一组直接洗脱定容至1.5 ml,然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以V乙腈∶V水=75∶2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荧光检测器λex=275 nm,λem=430 nm。[结果]浓缩后测定的1-羟基芘的值为不浓缩测定值的72.9%~80.6%。利用不浓缩的酶水解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测定尿样中的1-羟基芘,检出限为0.02 ng/ml,在给定浓度范围内,1-羟基芘的峰面积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2.404 1x-0.083(r=0.999 9),加标回收率为94.8%~108.7%,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7%。[结论]不浓缩的酶水解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可用于测定尿样中的1-羟基芘,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精密度高,重现性、回收率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5.
对北京市2007年10月至2011年6月的大气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冬季的PM2.5质量浓度高于夏季、秋季,其中2008年8~9月和2009年8月的浓度较低。气象条件(如沙尘暴)是造成春季PM2.5浓度高的主要原因,燃煤取暖是造成冬季浓度高的主要原因。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PM2.5标准值,若采取北京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则北京以及其他城市的PM2.5达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6.
本试验对水栉霉的主要养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栉霉的总糖、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含量分别为61.69%、29.33%、10.06%、17.56%;含17种氨基酸,总量为15.73%,必需氨基酸总量为6.69%;主要脂肪酸成分为十六烷酸、十八碳二烯酸、油酸、十八烯酸,其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17.238%、12.427%、20.666%、24.12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67.981%;含有动物生长的多种必需矿物质元素,其中钾、钙、锌含量分别为753、546、900mg/kg。  相似文献   
107.
天津市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津市辛口镇蔬菜种植区不同种植年限(5年以上、10年以上及15年以上)土壤水分特征的比较分析后得知:(1)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3种蔬菜地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萎蔫含水量及有效水含量逐渐下降,种植5年以上的蔬菜地土壤,尤其是淀积层及母质层土壤的水分吸持能力高于种植10年以上和种植15年以上.(2)相比种植5年以上的蔬菜地土壤.种植15年以上的蔬菜地土壤总库容、贮水库容、有效水库容和无效水库容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3)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蔬菜地土壤的孔隙减少,土壤结构变差,土壤的水分保持、供释能力及开发、利用潜力逐渐下降.该结果可为天津这种干旱地区的蔬菜地土壤,特别是耕作层土壤改良及水分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对沈抚灌区农田土壤中Cu、Hg、Ni和Cd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利用污染指数法对灌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应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灌区土壤重金属通过土壤摄食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灌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Cu:22.1~40.8mg·kg^-1,Hg:0.036-0.310mg·kg^-1,Ni:29.8~44.4mg·kg^-1,Cd:0.145~0.956mg·kg^-1。4种重金属浓度平均值大小为Ni〉Cu〉Cd〉Hg;土壤中Cu、Hg、Ni和Cd所引起的成人和儿童的平均个人风险均低于可接受水平10^-6,且在这两类调查人群中,健康风险大小顺序均为Cd〉Ni〉Hg〉Cu;儿童比成人更易受到土壤重金属的影响,致癌风险是成年的3倍;灌区土壤环境质量环境评价结果显示,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处于轻微水平。  相似文献   
109.
以太湖地区高产水稻典型管理措施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生产1t水稻为评价的功能单元,把水稻生命周期划分为原料阶段、农资阶段和种植阶段进行清单分析与影响评价,考虑了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5种环境影响类型。结果表明,太湖地区高产水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潜力大小依次是水资源消耗、富营养化、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和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1.45、0.54、O.52、0.32和0.05,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0.54。降低稻田水肥投入,提高水分和养分生产效率是控制太湖地区水稻生产体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关键,它在直接减少种植环节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同时,也间接减轻了上游生产环节的环境影响,从而减缓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10.
基于GIS和SPSS支持下的数据分析,结合宁夏六盘山区香水河小流域2004—2005年6—10月的降雨、径流观测资料,对流域的坡向、海拔和植被对降雨径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就不同植被类型来看,径流系数以人工林的最大,灌丛的次之,亚高山草甸的最小;就海拔而言,径流系数大小依次为低海拔(2060-2350 m)〉中海拔(2350-2640 m)〉高海拔(2640-2930 m),随着海拔从低到高的变化,天然林的径流系数表现为从高到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而人工林和灌丛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亚高山草甸从中海拔至高海拔区呈增大趋势;从不同坡向来看,径流系数大小依次为南坡〉西坡〉北坡〉东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