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5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10 a生刺槐林、白蜡林和杨树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中,刺槐林20-40 cm层土壤SON含量最高,为26.99 mg/kg,与其他林分差异显著;而白蜡林0-20 cm层土壤SO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分,为16.71 mg/kg。3种林分0-20 cm土壤SON含量占TSN的百分含量分别为50.99%,47.06%和59.99%,差异显著(P〈0.05);20-40 cm土壤SON占TSN百分含量范围为55.9%~59.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SON与土壤TSN、无机氮、全氮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相关(P〈0.05),与土壤全盐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轻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菜地、果园、粮田和未利用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对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呈现一定的差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值分别以粮田和菜地土壤最高,其含量分别为128.2 mg/kg与86.6 mg/kg,以未利用地土壤最低,分别为52.2 mg/kg和20.1mg/kg。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DOC/TOC)和可溶性有机氮占总氮的比例(DON/TN)均以菜地土壤最大,分别为1.45%和9.62%,远高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可溶性有机氮占可溶性总氮的比例(DON/TDN)差异不大。研究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与其他形态碳、氮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达极显著或显著性水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与其他形态碳、氮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六种叶面肥对冬枣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刘俊华  陈印平  赵西梅 《种子》2017,(11):77-80
研究了重金属铅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苗高以及幼苗生物量等指标均随铅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根长、苗高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低浓度下根系幼苗生物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大,而后随铅胁迫水平的增强而显著降低,高浓度处理则严重抑制根系的生长;黄瓜种子活力水平随铅胁迫程度增强而降低的趋势明显.基于上述分析,表明重金属铅胁迫对黄瓜幼苗根长的影响要大于对芽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刺槐纯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可溶性氮(TN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中,腐殖质层DOC和TSN含量显著大于0-20和20-40cm层土壤。刺槐+臭椿混交林的DOC含量最高,为257.70mg/kg。另外,总氮(TN)和TSN含量分别为1065.79和55.80mg/kg,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林型。各层土壤DOC和TSN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刺槐+臭椿混交林 > 刺槐+白榆混交林 > 刺槐纯林 > 刺槐+白蜡混交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DOC和TSN与土壤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含盐量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典型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阐明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林类型对盐碱化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取刺槐、臭椿、杨树、白蜡、榆树、国槐和柽柳等7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林型对土壤营养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7种林型土壤C、N含量处于全国土壤平均含量的最低水平,P含量居中等水平。各林型土壤表层C、N含量较高,P含量从上至下分布规律不同,分别呈逆向、"V"型和倒"V"型分布。臭椿林土壤C、N、P元素平均含量最高,柽柳林土壤最低,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5、1.7和1.2倍。7种人工林土壤N∶P平均值为0.76,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9)和我国平均水平(3.9),表明该区域人工林受到严重的土壤N限制。综合评价对林地土壤营养、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计量改良作用最好的是国槐林,改良作用最差的为白蜡林。建议在该区域优先选择国槐改良盐碱化土壤,其次为杨树和榆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