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3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基于2009年、2010年连续2年对全国13个花生主产省155个花生主产县市2571份代表性花生样品检测分析获得的12855个黄曲霉毒素检测数据,和2002年、2004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采用Monte Carlo 模拟和Bootstrap抽样方法量化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的变异度和不确定度,构建了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非参数概率评估模型,评估了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水平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分析了各暴露量分布的指标统计量和90%置信区间。评估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人群中,2~5岁儿童为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摄入的高暴露人群,其高端暴露量(P97.5)中位值为每千克体重每天1.342ng,[表示为ng&;#8226;kg-1 &;#8226;d-1,下同],四分位间距为0.151ng&;#8226;kg-1 &;#8226;d-1;18岁~45岁成人中,城市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高于农村,其高端暴露量(P97.5)中位值为0.695ng&;#8226;kg-1&;#8226;d-1,四分位间距为0.078ng&;#8226;kg-1&;#8226;d-1;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中,中等收入水平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量最高,其高端暴露量(P97.5)中位值为0.874ng&;#8226;kg-1&;#8226;d-1,四分位间距为0.086ng&;#8226;kg-1 &;#8226;d-1。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暴露非参数概率评估方法克服了点评估方法不能定量评估结果变异度和不确定度的缺点,评估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2.
花生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规范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对我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花生主产国美国以及我国花生主要出口目的国日本和欧盟花生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分析了我国花生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食用植物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前,威胁食用植物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污染物为农药残留、生物毒素和重金属等。从这些污染物检测技术看,在样品前处理技术、确证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3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并改进了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和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等,其中免疫亲和吸附技术和QuEChERS(Quick, Easy, Cheap, Effective, Rugged, and Safe)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确证检测技术特别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因其具有灵敏、准确、可靠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作实验室仲裁检测,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并已列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生物毒素等污染物测定方法标准中;农产品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方面,中国逐步实现从技术源头创新到终端产品创制的全程创新,研制出多种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产品,原理上既有酶抑制法,又有免疫分析法和无损检测法,形式上既有各种试剂盒、免疫亲和柱,又有各类免疫层析试纸条,为现场筛查、定性或定量测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与大型仪器方法形成互补。从农产品污染物风险评估研究进展看,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为龙头、专业性和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为主体、各主产区实验站为基础、生产基地观测点为延伸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并根据6大类危害因子,提出了4大类风险评估类型,明确了各类风险评估的性质特征和评估程序,初步建立了包括农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外源添加物等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框架体系,研究开发出各类危害因子识别技术、风险评估专用软件等技术产品。从农产品污染控制研究看,农药残留、生物毒素和重金属等污染途径、规律、机制等被逐步解析,提出了一系列污染防控技术,包括污染源头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消减技术等。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有待加强,尤其是不同种类混合污染物同步测定技术;2)风险评估研究起步晚,能力弱,社会需求迫切,基础数据不足;3)农产品危害因子污染控制基础研究薄弱,对污染发生、迁移、转化规律与机制缺少系统研究,关键控制点仍不明确,缺乏污染早期预警与防控技术。随着对食用植物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深入,危害因子检测技术自主创新性将会不断加强,技术方法与产品系列化将满足不同场所和层次对检测需求;通过加强对危害因子发生规律、营养品质形成与控制机理的研究,农产品风险预警与污染防控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性、基础性工作,相关研究将成为热点,并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因子全过程科学管理、依法监督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湖北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罗田、红安、钟祥、襄阳四个典型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40份,并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花生种植区共分离鉴定到黄曲霉菌51株,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为127.5cfu/g。不同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钟祥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最高,罗田最低;鉴定获得黄曲霉菌株中产毒菌株占96%,产毒量范围0~227.81μg/L,不产毒菌株占4%;产毒菌株分为只产AFB_1、产AFB_1+AFB_2、产AFB_1+AFB_2+AFG_1和产AFB_1+AFB_2+AFG_1+AFG_2毒素4种类型,其中以产AFB_1+AFB_2的菌株占比最高,为65%;不同种植区黄曲霉菌株产毒力研究发现,钟祥每克土壤中黄曲霉菌产AFB_1的量最高,达11 679.70μg/L。本研究可为湖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油菜镉污染及菜籽油质量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中国油菜镉污染分布,评估国产菜籽油镉污染消费风险,2015年,从贵州、湖北等9大油菜主产地抽取代表性样品436份,在贵州、湖南、湖北等6个典型地区设置定点观测点,抽取土壤、油菜根、茎、角果皮、籽粒等样品89组,从青海、湖北、江苏等菜籽油主要消费城市不同规模油脂加工企业抽取油菜籽、菜籽饼粕及菜籽油样品9组,分析我国油菜镉污染分布及其在油菜不间器官分布与转移规律,并采用非参数概率评估方法评估了国产菜籽油镉污染的消费风险。结果表明,我国油菜籽镉污染较轻,镉含量均值为0.051(±0.057)mg/kg;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油莱籽镉含量差异显著;镉主要富集于油荣根部,其次是茎和角果皮,油菜籽中镉含量最低:油菜籽中的镉转移到菜籽油中的比例为2%~10%,转移率与油菜籽蛋白含量负相关;菜籽油重金属镉高暴露量仅占JECFA推荐的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的1%,不存在消费风险,可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暴露限值法评估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暴露限值法(MOE, margin of exposure)评估黄曲霉毒素暴露风险。在取样检测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浓度数据和收集整理、花生消费数据以及毒理学资料基础上,应用MOE法评估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组人群膳食摄入黄曲霉毒素的致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人群膳食摄入黄曲霉毒素致癌风险无显著差异,儿童属于高风险人群。与低剂量外推方法相比,MOE法计算结果更便于后期应用。MOE法值得在黄曲霉毒素等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食油兼用作物,黄曲霉及其毒素分布广、危害大,可贯穿田间、储藏、加工、流通多环节,是威胁花生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土壤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是花生感染产毒的主要源头,系统研究花生田间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分布,对开展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绿色防控意义重大。本文重点研究论述了花生田间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布的影响因素和种群生物地理分布特征等,提出了当前土壤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等产毒真菌产生,属生物源危害物,是毒性极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历史上因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产品造成过多次人及家养动物群体中毒死亡事件。黄曲霉毒素通过污染农产品与动物饲料进入食物链,严重威胁全球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为了减少黄曲霉毒素污染危害,非常有必要掌握黄曲霉毒素污染农产品及食品主要种类。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近年来黄曲霉毒素污染农产品及其制品的主要种类,包括:谷物及其制品、调味品、饲料等12个类别,共计143种产品。通过归纳总结黄曲霉毒素污染产品种类,可以为农产品及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保障消费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