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动物福利背景下的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动物福利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动物福利的概念、内涵,并对如何在高校动物学实验中运用动物福利理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番茄植株Mi1.2表达水平的Real Time 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转基因番茄植株的高通量筛选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TAB法提取番茄叶片总RNA进行Real Time PCR扩增,分析转Mi1.2基因的番茄植株表达水平的检测体系。[结果]提取RNA的A260/A280为1.78~1.88,RNA无明显降解。在严谨扩增条件下,引物SYBR2的扩增效率高于SYBR1。Mg2+的适宜浓度为2.0 mg/L。Real Time PCR扩增产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熔解曲线特异峰出现在84.5℃附近,在熔解曲线略低于83℃附近有极微弱的非特异峰。因此在定量反应中信号检测步骤应放在84℃。以4种不同模板分子数条件下扩增曲线Ct值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3.78×log(copynumber)+39.50,相关系数为0.998。[结论]该试验获得的Real Time PCR体系可用于转基因植株表达水平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甲壳动物蜕皮诱导的肌肉萎缩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甲壳动物的不连续生长与贯穿终生的周期性蜕皮密切相关。蟹类和龙虾等外骨骼钙化程度较高,螯足和身体连接处的关节较窄,肥大的螯足在狭小的关节处蜕出比较困难,因此,蜕皮前螯足肌肉通常发生可逆性萎缩,以顺利从坚硬的外壳中蜕出,蜕皮后萎缩的肌肉再恢复重建以适应新的宽大外骨骼。这种蜕皮前的萎缩只特异地发生在螯足肌肉,而步行足和胸腹部肌肉则不发生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幼蟹, 甲壳宽度在15~40 mm, 暂养在75 cm×50 cm×45 cm的玻璃缸内, 24 h充气, 自然光照, 每天换水1/3, 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 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为得到蜕皮后的样本, 将处于蜕皮前晚期的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单独饲养。根据已报道方法, 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D0D1D34、蜕皮后A-B期等5个时期。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结果显示, R细胞数量在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都占绝对优势, 虽然在蜕皮前早期D0期数量显著下降(P<0.05), 但从D1期开始上升, 于蜕皮前晚期D34期达到最高(62.06 ± 3.92)%, 而在蜕皮后A-B期又显著降低(P<0.05)F细胞的数量除在D1期显著增加外(P<0.05), 其余时期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细胞数量在蜕皮前早期D0期显著增高(P<0.05), 随后开始下降, 直到蜕皮前晚期D34期恢复到间期水平, 而蜕皮后A-B期数量又显著增高(P<0.05)E细胞数量除在蜕皮前早期D0期稍微上升外, 其余时期基本稳定(P>0.05)。饥饿对处于不同蜕皮时期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影响不同, 饥饿48 h, 处于D0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 肝胰腺R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 B细胞和E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F细胞数量上升。处于D1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 肝胰腺R细胞、B细胞、F细胞和E细胞数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组织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 了解甲壳动物蜕皮过程的基础生物学现象, 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海胆基因组测序计划的顺利完成填补了基因组测序的一个空白,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人类遗传多发性外生性骨疣EXT1基因在紫色球海胆中的同源基因,对该基因的序列、外显子信息、编码蛋白及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构建其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人体EXT1基因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公选课“动物保护概论”教学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志环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215-216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动物福利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开设公选课“动物保护概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动物保护概论”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淹涝胁迫对水稻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涝害对植物的危害、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目前水稻耐涝机理、遗传改良的研究状况,并对开展水稻耐淹涝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Akt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壳前后肌肉生长过程中的功能,应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编码中华绒螯蟹Akt(命名为Es Akt)的全长为2 200 bp的c DNA序列,包括159 bp的5′非翻译区(5′-UTR)、496 bp的3′非翻译区(3′-UTR)和长度为1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蛋白质结构域分析显示Es Akt含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的3个特征性保守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Es Akt与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的Akt序列一致性都为0.889,在系统发育树中节肢动物Akt形成一个分支。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Es Akt在性成熟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及幼体不同蜕壳时期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转录水平上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Es Akt在性成熟个体的肝胰腺、眼柄、表皮、卵巢、精巢、心脏、螯足、鳃、三角膜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眼柄和精巢中表达量较高,肝胰腺中表达量最低。在幼体不同蜕壳时期不同部位的肌肉中,Es Akt表达量变化不同,步行足肌肉组织中Es Akt m RNA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腹部肌肉组织中Es Akt m RNA水平在蜕壳前晚期D3~D4期表达量显著高于蜕壳后A~B期和蜕皮间期C期。螯足肌肉在蜕壳前晚期D3~D4期急剧下调,蜕壳后A~B期开始表达量显著升高,直至蜕皮间期C期。研究表明,Es Akt在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与蜕壳周期密切相关,说明Es Akt参与中华绒螯蟹蜕壳诱导的肌肉萎缩、生长及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蜕皮过程中肌肉生长机制,采用石蜡切片、电镜技术及生物化学方法,以中华绒鳌蟹幼蟹为对象,研究了其蜕壳过程中螯足闭螯肌肌肉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及主要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蜕皮间期,螯足肌纤维充分伸展,多核,横截面呈不规则圆形或者多边形;肌原纤维排列有序,具有甲壳动物骨骼肌的典型特征,A带、I带及肌质网、二联体、线粒体等细胞器清晰可见。蜕皮前期,肌纤维降解以致其横截面大小不一;肌原纤维内部降解,出现腐蚀性空洞。蜕皮之后,在肌纤维末端的肌节处于超收缩状态,这些肌节长度缩短至正常长度的50%,肌纤维典型结构消失,A带、I带模糊不易区分,但肌质网、二联体、线粒体等结构仍然完整;肌纤维中间部分的肌节结构正常如蜕皮间期。生物化学研究发现,蜕皮前后螯足肌肉中肌原纤维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同其结构特征的变化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蜕皮后螯足肌肉可能的一种生长机制是通过增加新的肌节来伸长,动物刚蜕壳后,这些新形成的肌节以超收缩的形式存在,随着动物吸水身体膨大,外骨骼伸展、硬化,这些较短的肌节由于被拉伸而达到正常肌节的长度,从而完成肌肉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生长抑素基因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长抑素基因或生长分化因子8(GDF-8),已被公认为是导致出现双肌表现型的因素,基因失活导致肌肉中一系列的突变,使其没有能力调节肌肉纤维的沉淀。这种表型在一些品种如比利时兰牛、皮埃蒙特牛中有很高的发生率。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生长抑素基因家族中存在着对同义突变的正选择压力,在牛、绵羊、山羊上生长抑素基因发生分歧的时间和这些品种中正面选择压力出现的时间都是在近代。迄今为止,据报道,在生长抑素的编码区有9个突变引起了非同义改变,其中3个引起了错义突变,2个在外显子1上,1个在外显子2上。剩余的6个突变位于外显子2和3上,它们使终止密码过早地出现,正是这些突变导致出现双肌表型。而双肌牛品种的管理上存在着像分娩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遗传控制、基因工程来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