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8篇
  8篇
综合类   3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穆灵仙 《甘肃农业》2016,(22):20-21
2016年小麦腥黑穗病在崆峒区轻度发生,发生面积5.4万亩.经调查,种子传播、机械收获、环境适宜、农肥土壤带菌是发病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种植抗病品种、严禁种子传病、轮作倒茬,适时早播、严格进行产地检疫、使用无菌有机肥、限制机收、药剂拌种、土壤药剂处理8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地进行了大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方式保墒效果最好,折合产量为3 096.9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665.6 kg/hm2,增产率27.4%;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折合产量为3 028.1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596.8 kg/hm2,增产率24.5%。2种栽培方式可在崆峒区旱地大豆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在平凉市崆峒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崆峒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6 670株/hm2,即宽窄行种植时,窄行距40 cm、宽行距60 cm,株距35 cm.  相似文献   
14.
正农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条件,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也在逐渐提升。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快,农田面积不断减少。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了给予大面积推广,需要结合玉米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问题,给出有效措施。平凉市崆峒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文章中做出探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给农产品提出较高要求。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达到玉米生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溶液浸泡白菜型冬油菜陇油6号种子后进行发芽试验,统计种子萌发情况,分析幼苗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浓度(10~70 mg/L)的脱落酸溶液处理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提高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强幼苗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减缓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其中以30 mg/L脱落酸效果最佳。较高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抑制冬油菜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6.
2016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呈中度流行,发生面积约1.87万hm2。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品种田间病级6~7级,个别品种达到9级,抗病品种相对较少。初步分析认为生产品种抗病性偏低、秋苗及春季菌源量较大、气候条件适宜是导致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强化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抗病品种(系)的筛选与应用、种子拌种及其他农业防治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及应急防治是防控崆峒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7.
崆峒区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区域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 540 m。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最高气温34.2℃,最低气温-12.6℃,平均气温10.1℃,日照2 377.4小时,无霜期193天,年平均降雨量537.5 mm。近年来,崆峒区依托旱作农业项目,以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玉米产业。  相似文献   
18.
在平凉市崆峒区川水地条件下,进行了冬小麦不同药量增施"控释剂"试验,研究了在增施"控释剂"的情况下对农药利用率、药效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施药过程中增加"控释剂"对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延长药效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旱地胡麻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胡麻又名亚麻,属亚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一,为甘肃省第二大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陇东、陇中和陇南黄土高原旱作区,常年播种面积11.27万hm2[1]。由于大部分胡麻种植区年降水量仅有300~500 mm,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不同品种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和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等特点,于2021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及SSR标记对32份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与9份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现推广应用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越冬率及春化特性差异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其抗寒性差异,分析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高于80%,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越冬率均小于25%,且抗寒性强弱差异明显;根据春化率高低,参试材料可分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弱冬性等4个级别;强冬性材料未现蕾的植株占比高,春播后难以抽薹现蕾进入生殖生长,加权平均薹高随之偏低,抗寒性强;春化率越高,成熟期的加权平均株高越高且抗性越弱,越冬率与春化率呈负相关关系;筛选出的9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976个总位点,其中多态性条带750个,多态位点比率达72%,说明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多态性丰富度高,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甘蓝型冬油菜遗传多样性整体高于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甘蓝型冬油菜划分为9类;根据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分为3大类,与抗寒性分类趋于一致。研究成果有望为鉴别甘蓝型冬油菜品种、构建指纹图谱及选择不同生态区适宜品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