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2篇
  200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6个R. fredii血清型菌株与19个栽培大豆的结瘤试验表明:R. fredii2048和USDA 191有效结瘤率与B.japonicum USDA 110和113-2一样,达100%。其它R.fredii为69%-89%。快生型菌株与来自山西、辽宁、山东等地的栽培大豆及北京黑豆、白黑豆亲和力强。 测定12株R. fredii的根瘤,其中8株在鄂豆2号的根瘤中豆血红朊含量与USDA 110相当或略高。 快慢型之间的结瘤竞争力受品种影响甚大。盆栽条件下随接种量的增大,R. fredii在根瘤中的占有率随之增加。 本研究证明选择R.fredii菌株与栽培大豆的优良组合,因地制宜,可发挥R. fredii的共生固氮效益。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资源调查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省主要大豆产区的不同土壤和大豆品种中分离得到的38个快生型大豆根瘸菌株的鉴定表明,这些分离物的IAR除了氨苄青霉素外,均较慢生型为低。38个菌株被分为4个血清型,其中2个为新发现的,命名为2077和2120型。细胞成分N%含量为2.01-3.78,C%含量为50.52-55.53%,N/C值<10。所检测的7个菌株都有1-2个大质粒,且每个均有112 Md的大质粒。分离株的共生效应和结瘤竞争由于大豆品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我国大豆起源地之一的山西省,快生型大豆根瘸菌的分布广泛,分离频率较高,菌株类型也多。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选择了快型、慢型和超慢型三个不同类群的大豆根瘤菌接种同一大豆品种,测定和比较了三类共生体从苗期至盛花期的干重、全氮量瘤重和固氮酶活性。证明了三株菌与大豆品种‘合丰29’均能形成有效共生。其中以113-2表现最好;2070次之。快生型菌株2058由于结瘤迟缓量少而影响共生体的早期发育,致使固氮效率低。  相似文献   
14.
大豆根瘤菌的新类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年从辽宁省铁岭地区的野大豆根瘤中分离得到一个大豆根瘤菌新类群—超慢型大豆根瘤菌。此类群在栽培大豆上结瘤良好,但在豌豆、百脉根、紫云英、草木樨上不结瘤;在绿豆上能结瘤,不属135血清型。突出的特点是产碱能力强,培养5天后pH达到7.72—8.05,代时超长,被测定的2064菌株代时为25.9小时。  相似文献   
15.
用交叉凝集试验对从辽宁省分离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及USDA保存的中国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进行了抗原分析以及分析了它们与其他互接种族根瘤菌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两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都有5个血清型。其中有2个型是共同的。快型大豆根瘤菌和一些其他根瘤菌有低滴度反应与1株苜蓿菌株有高滴度反应。但不与慢型大豆根瘤菌起反应。  相似文献   
16.
对安徽省北部分离的27株快生大豆根瘤菌和38株慢生大豆根瘤菌的血清学分析及田间自然结瘤的血清学调查表明:005血清型系安徽北部夏大豆产区占据优势的血清型,18组样品和再现频率为100%;36株分离物中26株属005血清型,占总分离物的72.5%。2048血清型出现频率为83.3%;在3组样品中占瘤率达41-51。6%。217血清型占瘤率普遍低于16%。讨论了自然结瘤调查中采样地点,大豆品种和土壤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从我国15个省(区)分离的大豆三类共生体54个菌株的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变化的研究结果。菌株的世代时间测定表明,26株快生菌株为2.6~4.7hr,12株慢生菌株多数为8.5~12.0hr,16株超慢生菌株在18.2~39.6hr之间;改变碳源对代时有影响,但仍在各自的代时范围内,证明世代时间是大豆根瘤菌菌株间比较稳定的重要表型特征之一;在YEM培养基上快生菌株产酸,超慢生菌株产碱能力比慢生菌株强,碳源不同使其产酸碱能力发生变化;三类共生体中都存在尿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和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快生菌株这些酶活性较强,超慢生菌株较弱,慢生菌株基本介于二者中间。  相似文献   
18.
1990—1992年用大豆的3类共生体菌株,Rhizobiumfredii2048,Bradyrhizobiumjaponicum2178和ESG(extra—slow—growingsoybean,rhizobia)2060与两个大豆品种所做的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的3类共生体菌株都能在草甸土上存活,但存活程度不同,2178最强,2060次之,2048较差。3类共生体菌株混合后接种合丰25和923大豆,3个菌株的结瘤竞争模式不同,占瘤率的高低与菌株原来的栖息地、大豆寄主、环境条件有关,大豆根瘤菌土著群体的存在与大豆育种、栽培和根瘤菌接种方式的关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20.
一、试验目的由辽宁省搜集的野生大豆根瘤中筛选出一批新菌种,经室内鉴定和盆栽接种试验,初步认为其中有些对大豆共生效应较强。为了及早应用于生产,于1984年在铁岭市农科所设区试验,于1985年在昌图县、新宾县、北镇县、海城市、金县及新城子区、新疆石河子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