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安徽霍山县靠近毛竹天然分布的北部边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影响着毛竹材的各项特性,其中海拔是影响毛竹材力学性质的重要因子。以安徽霍山不同海拔(设120、230、370、510和600 m 5种海拔处理)的毛竹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海拔因子对竹材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因子对霍山毛竹的竹材密度有一定影响,随海拔升高,竹材的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呈增大趋势,但差异不大;海拔因子对竹材的顺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顺纹抗拉强度影响不大。霍山毛竹材的各项力学特性接近传统的建筑用木材,经过合理加工可以替代传统木质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2.
<正>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的“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部分,为了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教材设计的探究实验是使用温度计测试固态氯化钠、硝酸氨、氢氧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常因搅拌溶液和观察温度计示数无法兼顾,而导致玻璃温度计破损,影响实验安全。有的教师在此处用数字温度计替代玻璃温度计,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适宜昌南地区生态环境的马铃薯品种,江西现代农业科研协同创新专项“薯类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专项课题组引进了马铃薯品种11个在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开展试验。2018年春进行了马铃薯品种对比试验,并开展了物候期、植株性状、块茎性状、抗病性、产量等调查。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以‘中薯5号’为优(2403kg/667 m2),中晚熟品种以 ‘兴佳2号’为优(2365.29 kg/667 m2),彩色品种以‘华彩1号’和‘NFJ5’较好。为后续进行品种示范做了基础。2018年春进行了马铃薯品种对比试验,并开展了物候期、植株性状、块茎性状、抗病性、产量等调查。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以中薯5号为优,中晚熟品种以兴佳2号为优,彩色品种以华彩1号和NFJ5较好。  相似文献   
14.
桑椹属浆果类水果,营养丰富,功能独特,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阐述了桑椹的营养成分,介绍了桑椹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并对桑椹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2009年的大雪袭击了大别山区,造成毛竹、哺鸡竹和部分早竹倒伏和折断,海拔越高倒伏和折断现象就越严重,平均损失在30%以上,最严重的受损率达70%以上。为减轻竹林受损,笔者调查分析其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壤锌污染日益严重,锌产生的生物毒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锌在土壤中的生物毒性与其赋存形态密切相关。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中锌生物毒性与锌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土壤中锌的主要结合形态及其影响因素、锌的形态变化与其生物有效性的关系、锌的形态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土壤中锌毒性预测模型等。对土壤中锌的原位形态及未知形态的表征技术以及建立具有普适性的有效性测定方法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寻不同杂交桑品种在江西的适应性,引进11个杂交桑品种在南昌进行草本化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丰驰桑、粤桑51、粤桑11的发枝数较有优势,浙杂2发枝数无优势,产叶量浙杂2有明显优势,叶枝比桂优12最大,粤桑51、粤桑11在发枝数、产叶量等方面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8.
有效的人工经营模式对于提升毛竹林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合理的人工经营措施易造成毛竹林土壤养分失衡及生态功能退化,并威胁到毛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配套动态土壤养分管理模式的人工毛竹林经营模式,与传统粗放的掠夺式的经营模式为对照,分析该模式的优劣点。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提高毛竹林的生物产出,增加土壤养分,维持竹林的生态功能。研究结果可以给当地毛竹林培育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模式,为毛竹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纳米磁性材料表征地表溅蚀特征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倩  林金石  黄炎和  蒋芳市  周曼  林蕾  朱璨 《土壤学报》2017,54(5):1303-1312
磁性示踪研究坡面土壤侵蚀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的磁性示踪方法不能满足次降雨后的溅蚀特征研究。因此,在无磁性的石英砂上施用不同浓度(1.5%、2.5%、3.5%)和不同粒径(20 nm、200 nm)的纳米磁性材料,而后进行人工模拟溅蚀试验,利用磁化率仪和3D手持微地形扫描仪研究地表磁性变化与溅蚀后地表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利用纳米磁性材料表征溅蚀特征的可行性。结果表明:20 nm磁性材料提高石英砂磁性背景值的幅度远高于200 nm磁性材料且不同浓度的磁性差异极显著,两种纳米磁性材料均呈现出布设浓度越大,示踪时间越长的特点;溅蚀后表层磁化率随溅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衰减,二者呈现出相关性较高的χ_1=aln(t)+b对数函数关系;20 nm磁性材料在3.5%浓度下可有效定量表征出石英砂溅蚀量的变化(p0.01),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χ_2=a Mb幂函数表示;20 nm磁性材料在溅蚀3 min内的磁化率变化与微地形高差变化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说明20 nm磁性材料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表征出溅蚀地表的侵蚀程度,可表征出的侵蚀厚度在-5~10 mm内。该研究证明20 nm磁性材料表征溅蚀地表特征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可为磁性示踪法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