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985~2006年,对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参试的832个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组合2个,中抗组合71个,抗病组合频率分别为0.2%和8.6%.不同时期和不同生态型杂交水稻的抗病组合频率差异显著,"七五"和"八五"期间抗病组合频率和杂交水稻抗病组合频率较高.至2007年,湖南审定了抗白叶枯病的杂交水稻"培两优288"、"金优179"和中抗白叶枯病的"株两优971"等29个,抗或中抗组合占审定组合的17.9%;其中,杂交晚稻16个,占55.2%;杂交早稻8个,占27.6%;杂交中稻5个,占17.2%.讨论了杂交水稻的抗白叶枯病育种.  相似文献   
12.
湖南野生稻抗病性评价与种质创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湖南野生稻资源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评价,发掘出全生育期抗白叶枯病的野生稻种质4份,抗白叶枯病兼抗稻瘟病的野生稻种质2份。对其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茶陵野生稻C15和江永野生稻G20、G22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栽、野杂交和复交,育成具有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米质优的栽培稻新种质6个。  相似文献   
13.
14.
优质多抗旱稻品种的筛选、栽培技术及生产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稻瘟病发生严重及干旱的山区建立“双胁迫早病圃”,对58份旱稻品种进行耐旱性与抗瘟性同步筛选,挖掘出3个农艺性状优良、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与褐飞虱、耐旱性极强的早稻品种大白谷、魔王谷和86-76,前2个品种属持久抗癌性早稻品种。经检测,这3个品种米质均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给多点品比试验和大面积试种示范,3个早稻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平均每667m^2产量为463.3kg,高的达500kg以上。1999-2001年在安化、桃江、茶陵等干旱、缺粮贫困山区累计推广989.671hm^2,创经济效益1145.97万元。  相似文献   
15.
在广西、湖南、北京进行白叶枯病抗病性同步鉴定,将1574份云南稻种分为15个抗病类型。筛选出抗病品种41份,占总数的2.6%,其中海南糯对25个菌株表现广谱抗性,并对Bs-3和Ks-6-6两菌株表现全生育期抗性。云南稻种籼粳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与原产地海拔高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春中海优质香稻研究开发所用白叶枯病的两种不同的菌株对68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其抗性结果表明两种菌株Ha-1、C59致病力不同,差别十分明显.68个品种对Ha-1菌株的抗性反应,抗的1个品种(占1.4%)、中抗3个(占4.4%)、中感6个(占8.8%)、感至高感58个(占85.3%);对C59菌株的抗性反应,抗的10个品种(占14.7%)、中抗16个(占23.5%)、中感13个(占19.1%)、感至高感29个(占42.6%),表明海南陵水的菌株致病力比长江流域的菌株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17.
节水稻(陆稻)资源持久多抗性鉴定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7-2000年,在638份陆(旱)稻资源的抗瘟性鉴定基础上,优选出58份陆(旱)稻品种(系),分别以Moroberkan与B40为抗,感对照品种,在湖南省稻瘟病鉴定中心安化烟溪,采用稻瘟病旱病圃与自然诱发,以旱种旱管与雨育的栽培方式进行旱病圃持久抗瘟性鉴定及多抗性研究。 筛选出一批可作为多抗性育种目标的亲本和成熟期适宜,适合我省天水田和坡土种植的大白谷(粳陆)、魔王谷(粳陆)、86-86(籼陆)3个持久多抗(病、虫)优质的旱稻品种。  相似文献   
18.
1996~1999年,对267份参加省区试的水稻品种(系、组合)进行了白叶病抗性鉴定,其中常规稻122份,杂交稻145份。结果表明,湘早籼19号、湘早籼24号等12个新品系、培两优特青等3个杂交组合表现抗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19.
籼型杂交晚稻新组合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稻区新育成杂交晚籼新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及其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的相关性,通过人工接种研究了205个来自国家长江中下游、湖南省和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杂交晚籼新组合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稻区新育成的杂交晚籼组合稻曲病抗性差异显著,多数组合稻曲病抗性较弱,中感以上组合占75.12%。籼型杂交晚稻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关系密切,抗病组合每穗总粒数少,每穗总枝梗数少,着粒密度较稀,感病组合则相反,抗、感组合间穗部主要性状差异极显著。每穗总粒数、总枝梗数和着粒密度与稻曲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穗总枝梗数>着粒密度。抗、感病组合间的稻穗长度差异不显著,稻穗长度与稻曲病抗性无显著相关性,稻曲病病穗率与病情指数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水稻品种来防治白叶枯病是经济、安全、简便的有效措施。而品种抗病的稳定性如何?1975-1987年,选择95个品种在湖南省老病区安仁县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