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温度对小麦和大麦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温度对两个春大麦品种(Betzes与Marlonvasari50)和一个小麦品种“中国春”(CS)相互杂交后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将分离的分蘖移置于人工控制环境下的营养液中进行授粉.该人工控制环境的昼夜温度分别为12℃、15℃、18℃、21℃,光照强度为300001x,相对湿度为80%。当以大麦做母本时,低温处理(12℃、15℃)结实率最高,而反交则相反.在中国春×大麦(CS×Betzes)杂交种中,最高温度处理21℃下杂交种的结实最好.低温处理使胚发育迟缓.发育成杂种株数最多的分别是18℃、21℃处理下大麦×小麦、小麦×大麦的杂交种.大麦×小麦的杂种胚萌芽成功,长约1.5mm;小麦×大麦的杂种胚也萌芽成功,长约1.0mm.大麦×小麦的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7mm长;小麦×大麦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1mm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非洲大蜗牛的形态特征,并以非洲大蜗牛成虫的螺壳标本制作为例,介绍了一种非洲大蜗牛螺壳制作方法,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及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鸡粪再生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刘进忠(宁夏中宁县畜牧局)张永科(宁夏中宁县动检站)已有多种方法能科学地利用鸡粪,通过一些技术处理,变为再被畜禽利用的再生饲料,用其代替部分粮食喂养畜禽,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粮食,而且可解决因鸡粪污染而造成的公害,一举两得,对...  相似文献   
14.
调整产奶期营养供给 缓解奶牛热应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夏季不可忽视的大问题,除改善环境外,应及时调整产奶期营养供给,可有效缓解奶牛热应激.奶牛正常生产条件下的营养调控主要包括最适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的消化速度,蛋白质、脂肪的调控、阴阳离子的平衡、饲养方式等措施.奶牛在热应激条件下,消化道运动弛缓,因此必须调整日粮结构,增加营养浓度,添加抗热应激添加剂以提高奶牛营养物质摄入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6%艾绿士悬浮液、1.8%阿维菌素乳油、3%印楝素乳油、1%甲维盐乳油4种药剂对辣木瑙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辣木瑙螟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6%艾绿士悬浮液对辣木瑙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后第7 d防效达90.66%,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奶牛屡配不孕是指奶牛性周期正常或基本正常、生殖系统临床无异常,且配种2次以上未妊娠的病症,是影响奶牛受胎率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病因复杂,故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有些奶牛因长期不孕而被迫淘汰,其淘汰率  相似文献   
17.
我县从2001年起开始推广二元瘦肉型母猪,到目前已推广二元母猪1.45万头,在母猪淘汰更新中,因繁殖障碍淘汰的约占38.5%,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它已成为目前养猪业发展极大的威胁。如果能有效地预防控制母猪的繁殖障碍,延长母猪的利用年限,则可相对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从母猪的繁殖障碍表现、病因和疫病预防措施等方面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玉米产量潜力增进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玉米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结合玉米科研和高产开发实践就中国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发阶段的具体技术、技术实质、技术创新点、高产攻关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明确了今后实现进一步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目标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在对玉米进行遗传改良的同时对玉米进行密植和营养(群体冠层的和土体的)同步改良是当代玉米高产开发中实现玉米产量潜力持续增进、实现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玉米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在我国,特别是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应转变思想认识,重视玉米生产,稳定玉米种植面积;狠抓高产稳产,多抗优质玉米新杂交种的选育,繁育制种及推广种植;根据玉米高产稳产所需的光、温、水、肥条件,大面积推广实施玉米高产稳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狠抓单产及总产的提高,促进我省粮食翻番。  相似文献   
20.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