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施肥水平对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利用氮肥,进一步提高大麦产量和品质,以扬饲麦3号、港啤1号、扬农啤2号和Frankin共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0(CK),90(NL),180(NM)和270kg/hm2(NH)4个氮肥水平下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大麦干物质花前积累量呈增加趋势,积累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各器官的转运量在NM处理(180kg/hm2)范围内呈增加趋势,高于此范围则下降。氮素营养花前积累量和转运量各品种均呈上升趋势,花前积累率、转运率和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都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不同氮肥处理下大麦干物质转运量以茎秆为最大,转运率大部分以芒壳+穗轴为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以茎秆为最高。各器官氮素转运量以叶片最高,转运率以芒壳+穗轴最大,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叶片最高。大麦各品种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氮素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麦最高产量的最佳施氮范围为212.42~261.97kg/hm2。  相似文献   
12.
在大田已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设定“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土壤耕法组合定位试验,对试验第4季的小麦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①轮耕后耕层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和连耕之间,保持在小麦生长的适宜范围内,利于土壤供肥能力的提高和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②肥料和耕法对小麦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均有影响,成熟期各耕法不施肥区茎秆和籽粒含氮率分别占施肥区的2/3和3/4左右,而累积吸氮量仅为施肥区的1/3;不同耕法中,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均以轮耕为最高,施肥区籽粒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分别比连少高10.8%和34.6%。③小麦产量以轮耕为最高,比连耕、连少增产2.7%~34.2%;不同耕法不施肥区产量占施肥区产量比例不同,连少、连耕、轮耕分别约为40%、45%和50%。可以认为在地力较差或施肥水平较低的地方更应避免长期连续少耕。  相似文献   
13.
模糊聚类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聚类分析4种原始数据规格化处理的数据特征,提出最大值规格化与均值规格化,由于能保持不同指标的原分辨力,是较好的方法。将常用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分为绝对差数、相对差数、比例相似性3种类型。论证了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模糊聚类法就是经典系统聚类的最短距离法,模糊系统聚类仅是一般系统聚类法的特例。  相似文献   
14.
上海农场循环农业的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工程评价方法,对上海农场1996~2005年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根据循环农业的内涵与农场的实际,构建了农场循环农业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业生产水平、资源投入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环境资源建设4类12个指标。评价结果表明:农场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评价指数从1996年的0.46增加到2005年的0.61。  相似文献   
15.
苏北轮作轮耕轮培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苏北地区作物结构的系统分析,将该地区分为5种轮作类型区。通过不同耕法的产量效应与时间分异、土壤肥力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论证了轮耕制的机理,提出了苏北农区轮耕制的一般原则与测土耕作的原理与方法。在单项技术效应与分区定位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苏北主体轮作方式的轮作轮耕轮培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对水稻茎蘖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茎蘖消长的影响,借助目前我国惟一的FACE技术平台,通过不同的N肥处理,对FACE条件下水稻茎蘖消长的动态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该模型由茎蘖增长动态和茎蘖消亡动态两部分组成,以时间为驱动因子,描述了水稻茎蘖数随移栽后天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对常规及CO2浓度增加条件下水稻茎蘖的变化均有很好的拟合性。通过相关试验数据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高,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叶面积动态的影响,借助我国的稻/麦FACE技术平台,以武香粳14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施N量处理,对FACE条件下水稻LAI动态进行研究,并构建了相应的模拟模型。模型以时间为驱动因子,以水稻叶片干物重(LDMW)及比叶重(SLW)为研究对象,确立了LAI随LDMW及SLW的动态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后水稻叶片干物重随之增加,而比叶重保持不变,因此LAI相应增加,施N量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通过不同年份试验数据对模型的验证,表明模型拟合程度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模糊聚类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分析了聚类分析4种原始数据规格化处理的数据特征,提出最大值规格化与均值规格化,由于能保持不同指标的原分辨力,是较好的方法。将常用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分为绝对差数、相对差数、比例相似性3种类型。论证了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模糊聚类法就是经典系统聚类的最短距离法,模糊系统聚类仅是一般系统聚类法的特例。  相似文献   
19.
基于VB的水稻精确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平台,依据水稻叶龄模式、群体质量、精确定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初步开发了水稻精确灌溉决策支持系统软件(V1.0)。系统可根据采集到的水稻长势长相、稻田土壤墒情和水势值,进行精确灌溉时期与灌溉量决策,实现用水效率的提升与资源的节约,促进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利于提高水稻生产的精确定量化与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发展,排放的粪尿污水不断增加,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规模化养猪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种养结合是污水最佳处理利用途径。规模化养猪场污水在农田特别是在农场经营条件下应用的技术缺少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讨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污水利用技术,为规模化养猪场-农田种植循环农业模式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试验所用污水为养猪场粪尿和冲洗废水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污水,污水含全氮1 000 mg.L-1、速效氮540 mg.L-1、速效磷779 mg.L-1。在常规基施化肥基础上,设计小麦越冬期施入0 m3.hm-2、30 m3.hm-2、60 m3.hm-2、90 m3.hm-2、120 m3.hm-2的污水与穗期施氮肥0kg(N).hm-2、30 kg(N).hm-2、60 kg(N).hm-2、90 kg(N).hm-2组合为处理,研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施污水30 m3.hm-2、60 m3.hm-2或90 m3.hm-2与穗期施氮60 kg(N).hm-2相结合的3个处理产量分别为8 496.27 kg.hm-2、8 372.28 kg.hm-2、8 419.97 kg.hm-2,与大田常规施肥的产量8 305.52 kg.hm-2相当,穗期不追施或施氮量30 kg(N).hm-2处理,产量都低于常规施肥产量,说明越冬期污水施用必须与一定量化肥配合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在品质方面,穗期不施氮肥或施氮30 kg(N).hm-2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都低于中筋小麦下限13%的要求。从产量与品质两方面考虑,污水施用量60 m3.hm-2与穗期施氮90 kg(N).hm-2组合、污水施用量90 m3.hm-2与穗期施氮60 kg(N).hm-2处理均为较优的施肥方案。再考虑到农田较大污水承载量和减少化肥施用的目标,污水施用量为90 m3.hm-2、穗期施氮60 kg(N).hm-2处理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污水施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