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0篇
  1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 水稻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我们在1978年研究的基础上,1979年春在海南配制19个组合进行化杀制种,夏季又在本院配制127个组合进行化杀制种,同时对1978年的化杀一代种子,在海南鉴定纯度和优势,夏季又在本院种植一代杂种和二代杂种,以鉴定其优势.现将初步结果介绍如下: 一、内容及方法(一) 组合配置用广陆矮四号、南京11号等品种作母本,以配制强优势组合;2、利用大穗、大粒、花粉量大的"献党"作为父本,配制中籼组合;3、化杀与"两系"结合,用IR_(94)、泾紫、广泾等有紫色标记的父本配组,便于拔除自交株,提高杂种纯度;4、选用和不育系异质同核的保持系与相  相似文献   
12.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植株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结合自然低温下田间冻害情况及产量表现等,对主栽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返青期-12℃以下时品种的抗寒性急剧下降;播期间小麦植株的抗寒性表现为:晚播>适播>早播;电解质渗出率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地域间抗寒性差异明显;不同区域育成品种抗寒性强弱表现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筛选出一批抗寒高产品种,如‘良星66’、‘山农20’、‘济麦22’、‘烟农19’等,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早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芝麻的生产提供施肥的理论依据,采用“3414”测土配方试验设计,通过不同的NPK配比了解群体的生育变化并进行群体的产量比较,从中筛选出最佳产量和氮磷钾配比,从理论上阐述对芝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供氮磷钾量分别为N 82.95 kg/hm2、P2O5 30.75 kg/hm2、K2O 69.15 kg/hm2;肥料利用率分别为N 13.46%、P2O5 19.34%、K2O 23.56%。由此得出,氮磷钾配施为N 120 kg/hm2、P2O5 45 kg/hm2和K2O 120 kg/hm2能获得最高的经济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4.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45A,W948A的选育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张磊  戴瓯和 《大豆科学》1999,18(4):327-330
用大豆W202(中油89B)作母本,分别与W210、W212二个品种杂交的F1发现不育株,通过正反交测定属质核互作型不育,通过连续四代核转换回交,获雌雄育性较稳定的二个不育系W945A和W948A。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抗穗发芽白粒小麦品种或种质资源,以36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品种(系)及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已报道的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Xgwm155、Xgwm269和Xbarc170进行有效性验证。测定参试材料种子萌发指数(GI),并用上述4种标记进行PCR扩增,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GI值显示,红粒品种(GI均值为5.1%)明显较白粒品种(GI均值为28.0%)低;4种标记扩增出的带型中仅Vp1B3的845 bp片段能有效地区分36份小麦品种(系);GI值筛选出6份抗穗发芽品种(系)中,其中3份为Vp1B3标记鉴定,可作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中首选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6.
杂交夏大豆制种必备的几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优势的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杂交制种产量过低是制约杂交大豆推广的瓶颈。杂交大豆生产受种植区域、杂交亲本、气象条件和栽培措施四大因素的影响,只有同时满足各种条件,才能获得较好的制种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已陆续开展起来。美国Ishiges,T(1982)双列杂交试验表明: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是以加性遗传为主,且受母体影响;吉林省农科院胡明祥等(1984)研究表明:F_2代大豆籽粒蛋白质性状的分离接近常态分布,且出现超亲现象;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大豆籽粒蛋白质F_2代的遗传力较高,为0.39-0.70。大豆高蛋白性状的选择,需要大量的试验工作,特别是早世代种子量少,欲提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结合有关标准规定,从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措施、采收和贮藏等方面总结了脱毒甘薯的绿色食品大田生产技术,为脱毒甘薯绿色食品水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审合豆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经有性杂交并通过系谱选择育成的高产、稳产夏大豆新品种,是我省第1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言安徽省双季稻栽培面积常年达850万亩左右,在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可是,双季晚稻的单产不高,1978年以来平均亩产仅210公斤,且年度间的亩产差异很大,产量很不稳定。由此可见,双季晚稻生产左右着全省的粮食产量。因此,大家对双季晚稻的高产稳产问题极为关注。影响双季晚稻产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品种角度看,由于双季晚稻栽培沿用了单季稻品种,这些品种对短光照反应敏感,全生育期长,后期耐寒性弱,遇到不良气候或栽培失时,易造成翘穗头,产量不高不稳。因此,选育株型好、矮秆、耐肥抗倒,秧龄弹性大,耐寒、抗稻瘟病的品种是双季晚稻育种的重要课题。近数年来,我们围绕上述目标开展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