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a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的坡耕地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较弱,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肥力,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肥力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30a,脲酶活性增加33%~213%,磷酸酶活性增加275%~394%,蔗糖酶活性增加70%~210%,纤维素酶活性增加24%~48%,过氧化氢酶增加32%~96%,多酚氧化酶降低23%~29%,淀粉酶变化规律不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其生物特性不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也不同。相关性分析说明磷酸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其它因子相关性相对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对安塞试区种植的优良草种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ess,禾本科)、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 pall,豆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豆科)、红豆草(Onobryhis viciaefolia scop,豆科)、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豆科)从生理生态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选择适合于黄土丘陵区人工高产草地和改良放牧地的优良草种,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草地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黄土区沙棘的形态解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代琼  梁一民  黄瑾  姜峻 《沙棘》2004,17(1):8-13
1994~2002年先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安塞、吴旗县进行了沙棘形态解剖学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叶具发达的表皮毛、较厚的角质层和发达的栅栏组织细胞,对大气干旱有强的适应性。根的周皮薄壁组织发达,细胞和细胞间隙较大,持水力强。沙棘由于具耐旱和节水型御旱的形态解剖和水分生理生态学特性,使沙棘耐旱、抗寒、耐水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应性强,并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益。以上研究为沙棘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大面积荒山抗旱造林,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陕西渭北高原沟壑区野生果树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西渭北高原沟壑区有野生果树113种,隶属25科48属,其中蔷薇科有47种。野生果树水平分布集中于子午岭,黄龙山,陇山,崂山的次生林区,其中陇山次生林区种类最多;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350m以下的山坡地或沟谷地,经济利用价值较高的野生果树有山杏,海棠果,文冠果,酸枣,沙棘等。  相似文献   
15.
对黄土丘陵区川地和坡地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人工草地生产力与土壤水分状况的季节变化动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地达乌里胡枝子人工草地生产力显著高于山坡地,单位面积干重约为山坡地的3倍。不同立地下达乌里胡枝子耔实部分约占地上部分最终生物量得到30%~40%。川地与山地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近,因而川地达乌里胡枝子在维持高生产力情况下,260cm以下土壤层出现雨季期间及休闲期后均不能够恢复的稳定低湿层。  相似文献   
16.
淤地坝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减少人黄泥沙的重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试验示范,70年代-80年代初的推广普及,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的发展建设和90年代中期以来的生态环境示范建设中淤地坝建设的完善提高阶段。陕北地区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艰苦努力下,通过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创造条件。根据淤地坝建设的发展现状,基本特点及其效益,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区沙棘优良品种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代琼  白岗栓  姜峻  黄瑾 《沙棘》2005,18(2):6-10
1993~2004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陕西吴旗,安塞县进行了沙棘优良品种引种试验研究。通过引种国内不同地理种源20余种优良沙棘类型,引进10余种俄罗斯优良沙棘品种,采用家系选择法,初步筛选出生态经济型5种沙棘类型,经济型3种类型。前者生长迅速、树冠好、根系发达、郁闭快、水土保持效益好,且果实较大(果径0.8~0.9cm,百果重22~31g),单株产量2~3.5kg,V-C含量较高,其生态、经济性状较当地野生沙棘为好。此种类型沙棘适于在黄土丘陵区大面积荒沟、荒坡种植。通过引种俄罗斯大果、无刺沙棘优良品种与本地野生中国沙棘对比分析看出,其适应性、抗性较中国沙棘差,经济性状较好。通过试验筛选出3种优良类型,果径为0.9~1.3cm,百果重46~52g,单株产量2~5kg,无刺或少刺。俄罗斯沙棘与中国沙棘杂交种,效果较好。此项研究为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大面积荒山、荒沟建造高产、优质沙棘林,高效、持续发展沙棘产业具重要意义。在引种试验中必须掌握好其关键技术,建立好采穗圃、种子园,并建立一定面积的集约经营高产、优质沙棘园及良种繁育基地,掌握水、肥等项抚育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陕北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农村、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针对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通过分析陕北农业发展现状及限制因子,并根据制订的"十一五"规划和远景目标,分析了陕北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非持续性因素和农业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陕北农业的发展思路对策,为决策部门制定计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沙棘建造植被的生态功能及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1 975~ 2 0 0 3年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开展的沙棘种群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探索利用沙棘建造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以及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沙棘具适应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生理生态和形态解剖学特性。沙棘耗水较经济 ,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其水分利用效率为 1 2 1~ 1 5 3g·(m-2 ·mm-1 ) ,是荒山植被的 3 1~ 5 8倍。在干旱季节沙棘叶水势降低 ,有较高的束缚水含量 ,较大的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 ,较高的组织含水量 ,临界饱和亏增大 ,持水力增强 ,蒸腾减少。这些水分生理生态学特性是沙棘在半干旱生态条件下 ,通过自身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使之适应性强 ,分布广。沙棘林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功能明显。通过其茂密的林冠层、林下草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层形成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结构 ,对林下小气候、土壤水分、养分及生物多样性有良好影响 ,其生态、经济效益明显。沙棘是植被建造的先锋树种和伴生树种 ,沙棘林形成的灌木、草本群落 ,其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效益明显。沙棘林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大。在黄土高原大面积人工种植和飞播造林 ,为黄土高原迅速建造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和水土流失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安塞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水分有效利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