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接近全长序列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6354 bp。为探讨中华绒螯蟹线粒体基因组中是否有巨线粒体DNA,采用差速离心法自中华绒螯蟹卵巢提取线粒体,试剂盒抽提较纯的线粒体DNA。经RNase消化,用水相法展开,以铜网取样,醋酸双氧铀染色,放大12000~35000倍于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华绒螯蟹线粒体DNA的形态。底片经放大、扫描,以Image J软件分析并测量线粒体DNA长度,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分子大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的线粒体DNA为典型单个闭合环状结构,大小约为(18465±1271)bp,表明中华绒螯蟹的线粒体基因组内不含有巨线粒体DNA。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其他蟹类蜕皮抑制激素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了简并引物,运用RT—PCR和RACE技术,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成体的蜕皮间期眼柄中,克隆了1条长1145bp的cDNA。该cDNA编码60个氨基酸,包括942bp的3′端非翻译区。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其他蟹类蜕皮抑制激素有较高的一致性,最高的一致性为64%,将获得的序列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基因(GenBank检索号:AY309062)。用Northern印迹分析的方法对处于各个发育阶段的胚胎及涵状幼体期该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胚胎发育早期的卵裂期几乎没有检测到杂交信号,而胚胎发育的其他时期和淹状幼体期都检测到蜕皮抑制激素1基因的mRNA。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基因部分cDNA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获得该基因的全长cDNA、研究其功能及阐明中华螯蟹蜕皮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克氏原螯虾生物钟核心基因之一的周期循环蛋白(CYC)基因(命名为PcCyc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取雄性克氏原螯虾(体长9~11 cm)在全光谱日光灯不同光周期下(12L∶12D、0L∶24D和0L∶72D)培养结束后,于7:00、11:00、15:00、19:00、23:00、翌日03:00、7:00取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cCyc基因在脑、眼柄和肝胰腺中的mRNA表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PcCyc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共2010个碱基,可编码669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红螯螯虾CYC蛋白相似性为94%;蛋白分子量约73.963 ku,理论等电点6.56,为疏水性非分泌蛋白,无信号肽;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PcCYC蛋白含有BHLH/PAS结构域,包括1个HLH结构域和2个PAS结构域;二级结构包含11个α-螺旋、12个β-折叠和24个无规则卷曲。不论光照如何改变,PcCyc基因在眼柄和肝胰腺中都基本遵循着24 h的节律振荡,而在大脑中的节律振荡随光照周期改变被打破。试验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究克氏原螯虾Cyc基因在其昼夜生物钟节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两栖动物的受危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群的灭绝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群,从世界范围来看正在不断灭绝,而且种群的灭绝率随时间在加大.如丹麦博恩岛上的无斑雨蛙(Hyla arborea),其灭绝率1950~1960年为36%,1960~1970年为45%,1980~1990年为60%.1977~1986年在丹麦调查的1300个地点与40年代和60年代的资料相比较,发现50%的种群消失了,其余种群也极大地减小了.珍稀种比普通种减少更快.对两栖动物种群的监测需要长期进行,否则有可能得出错误结论.在瑞士伯尔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