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1.
通过远缘杂交来组合大小麦优良性状的尝试由来已久(Farrer,1904;Pridham,1914;Water House,1930;Gordon和Law,1932;Ahokos,1970),但都由于杂种胚乳以及胚的早期退化而未能成功.直到1973年,Kruse采用植物激素赤霉酸处理母本柱头和杂种幼胚的离体培养方法才获得大小麦属间杂种植株.此后,许多育种家采用了Kruse的方法,也获得了大小麦杂种,并由此产生了添加系.然而,Kruse的胚培成苗率受到大小麦杂种胚本身发育程度的影响,这使它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  相似文献   
12.
球茎大麦在大麦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以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种间杂种回交后代的2个抗病姐妹株(BC1-2、BC1-5)为材料,以其母本栽培大麦苏啤1号为对照,对它们的C-带染色体图象进行电脑技术处理:建立母本标准模式图,检测并绘制2个姐妹株的C-带染色体图象。结果表明,BC1-2F3的C-带带型与其母本基本相同,而BC1-5F3中有两对栽培大麦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其第三、四染色体长臂发生了互换,形成3/4易位。这种易位是栽培大麦染色体组间,而不是异源染色体间的易位。通过杂种早代花粉母细胞联会四价体C-带带型的电脑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4.
自Kruse大小麦远缘杂交研究获得成功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按照其理论和方法,相继得到了大小麦属间杂种.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获得的杂种全部或大部不孕,结实率非常低.这种杂交障碍是发生在受精前,受精过程中,还是受精后尚缺少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用大麦×小麦属间杂种F#-1的无性系与作轮回回交亲本的小麦回交,在回交三代一个株系中,获得自交可育异质体小麦。异质体植株表型似父本,与回交亲本“宁7840”相比,具生长优势,早熟,它们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 = 43,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高频率的二价体和极少的单价本(每花粉母细胞中分别为21和0.32)。异质体小麦并具优良的农艺性状和高的育性,将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小麦种质。在小麦改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目的是利用属间杂交,把控制大麦早熟性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断导入到栽培小麦,为选育超早熟小麦品种创造条件.通过试验明确,以大麦做母本,小麦做父本,较易获得杂种种子.授粉后10~14天,取胚乳退化的杂种种子,采用幼胚离体培养,得到二棱大麦Betzes×中国春小麦的属间杂种F_1,根尖染色体数为28条,幼苗形态上象父本小麦,剑叶叶片酯同功酶谱除具双亲谱带外,还出现了双亲所没有的一个谱带.F_1穗部具短芒,小花的雄蕊部分或全部雌蕊化,花粉完全败育,自交不能结实.用中国春小麦与之回交后,已获回交一代(BC_1)种子.对大麦做母本易获杂种种子,从受精的遗传细胞学方面作了阐述.并提出利用组织培养的诱导手段,可望产生有较大变异幅度的再生植株,将可为大小麦属间杂种的性状转移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新近我们从栽培大麦×普通小麦属间回交后代中获得的自变可育异质小麦后代的细胞学和生化学分析结果,异质小麦F_1体细胞染色体数变动在41~43,其中整倍体(2n=42)的频率为93.95%,F_1植株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时染色体的构型为n=21Ⅱ和n=20Ⅱ+2Ⅰ,示遗传型稳定。2n=42植株的染色体N——分带,其带型类似普通小麦,采用叶绿体组分Ⅰ蛋白等电聚焦电泳分析表明,杂种细胞质的遗传主要来自母本大麦,证明该异质小麦,就是大麦胞质小麦。大麦胞质小麦的表型,为完全自交可育,植株生长正常,早熟、千粒重高,在小麦改良中,有直接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节节麦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C-分带技术对节节麦的核型和C-带带型进行的研究表明,节节麦的染色体组的C-带带型和小麦D组染色体的带型很相似,表明这两组染色体具有较强的同源性,小麦的D组染色体的供体很可能就是节节麦。  相似文献   
19.
用已育成的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二粒小麦及黑麦杂交,并每代选不育株用原父本回交。结果表明,来源于太谷核不育小麦4D染色体上的Ms2(Tal)基因已易位到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从而育成了显性核不育硬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球茎大麦法诱导栽培大麦单倍体的技术要点和利用球茎大麦进行大麦抗病育种的前提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的球茎大麦在抗病基因转移效率上的差异 ,找出了以 PB8为最佳抗病基因供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