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为明确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5年在广东和上海两地进行了噻虫嗪在节瓜上的规范田间残留试验,建立了节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HPLC-MS/MS 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消解半衰期为4.98~5.84 d;采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WG),分别按有效成分75和112.5 g/hm2 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2~3次,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10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3、5、7 d 采样测定,节瓜中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0.422 mg/kg和 <0.010~0.020 mg/kg。膳食摄入风险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其风险商值 (RQ) 为0.044,表明噻虫嗪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目前中国尚未制定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 (MRL) 标准,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中国可将噻虫嗪在节瓜上的MRL值暂定为1 mg/kg。  相似文献   
13.
噻虫嗪是一类较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更广谱、高效、低毒的农药,但它对意大利蜜蜂工蜂的生存风险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糖水混毒法测定了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新出房蜂(1 d)、哺育蜂(7 d)和采集蜂(22 d)的48 h急性经口毒性,确定其各自的亚致死浓度LC5、LC15和LC25,并分别研究了其在3个亚致死浓度下的生存风险。结果表明,新出房蜂、哺育蜂和采集蜂48 h后LC50分别为248.13、64.18和44.20ng/g。新出房蜂经LC5和LC15处理后其平均存活寿命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经LC25处理后其平均存活寿命与对照缩短19.0 d。哺育蜂经LC5处理后其平均存活寿命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经LC15和LC25处理后其平均存活寿命与对照分别缩短9.2和15.0 d。采集蜂经LC5和LC15处理后其平均存活寿命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经LC25处理后其平均存活寿命与对照缩短10.9 d。上述结果表明噻虫嗪的使用可能会对蜜蜂的生存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噻虫嗪在中国的田间残留监测,开展半田间和田间条件下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的风险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4.
噻虫嗪对白背飞虱试验种群繁殖力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噻虫嗪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稻茎浸渍法以噻虫嗪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25)胁迫白背飞虱3龄若虫,测定了F_0代和F_1代若虫的存活率、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并组建了F_1代种群相对适合度生命表。结果表明,经噻虫嗪亚致死浓度胁迫后,F_0代白背飞虱若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存活率降低,并且LC_(10)处理组的F_0代雌成虫寿命比对照组显著延长,而成虫产卵量无显著变化;F_1代的若虫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且产卵量有所减少,LC_(10)处理组雌成虫产卵量比对照组减少了22.24,LC_(25)处理组比对照组减少了69.96,且差异显著;LC_(10)和LC_(25)亚致死浓度处理后F_1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均下降,种群相对适合度分别下降了0.12和0.36。研究表明,噻虫嗪亚致死浓度胁迫均可抑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Pes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California receive more customer complaints about Argentine ants than for any other urban ant pest. Fipronil, applied as a 30 × 30 cm band around the house foundation,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used to control these ants. Unfortunately, fipronil is now showing up in urban waterways at levels that are toxic to aquatic invertebrates. Our recent studies are aimed at mitigating insecticide runoff while still controlling the ant infestations. A high priority is preventing fipronil runoff from the driveway to the street, where it can flow into drains and from there to urban waterways. In this paper, two related studies address these issues. Not treating driveways with fipronil reduced by two to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its runoff when compared with earlier studies. However, not treating the driveway can reduce efficacy of treatments. Granular bifenthrin, indoxacarb, botanicals, and a thiamethoxam ant bait were tested as supplemental treatments. The gel bait showed the best result as a supplement, but only after 8 weeks. We have reduced fipronil runoff while maintaining efficacy of the ant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6.
选择脲醛树脂作为囊壁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对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呋虫胺进行包裹,制备了具有缓释功能的微胶囊。获得脲醛树脂微胶囊最佳工艺参数:甲醛的摩尔比为1.0∶1.8,乳化60 min,酸化0.5 h,固化2 h。使用智能溶出试验仪,考察了微胶囊的包裹率、载药量和溶出率。结果表明,脲醛树脂微胶囊在18 d内可以实现均匀释放。田间试验表明,采用噻虫嗪微胶囊和呋虫胺微胶囊,用量分别为90g.ai/hm~2和45 g.ai/hm~2具有较好的防治水稻飞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同时检测甘蓝中毒死蜱和噻虫嗪残留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甲醇振荡提取样品,经弗罗里硅土-活性炭柱净化,以丙酮/正己烷洗脱,HPLC-UV检测,外标法定量,对毒死蜱和噻虫嗪在甘蓝中的残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混合标样添加水平为0.1~5.0 mg/kg时,毒死蜱和噻虫嗪的回收率分别为85.3%~91.2%和83.2%~86.1%,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检出限分别为0.031 mg/kg和0.039 mg/kg,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甘蓝中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残留量检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小区田间试验法筛选防治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canarium Yang et Li)的速效、长效药剂.结果表明,单药剂处理组喷施25%噻虫嗪WG 7 500倍稀释液后平均防效为79.90%,且药剂持效期较长;混合药剂处理组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 2 500倍稀释液+25%噻嗪酮WP 1 000倍稀释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 2 500稀释液+25%噻虫嗪WG 7 500倍稀释液、24%灭多威SL 1 000倍稀释液+25%噻嗪酮WP 1 000倍稀释液后,其平均药剂防效分别为90.23%、91.53%和90.07%;与24%灭多威SL1 000倍稀释液处理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各药剂处理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桃蚜对噻虫嗪代谢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桃蚜进行室内噻虫嗪抗性品系筛选,选育至15代后抗性倍数达到75.6倍。对噻虫嗪敏感品系(THI-S)和抗性品系(THI-R)桃蚜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O-脱甲基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敏感品系(THI-S)和抗性品系(THI-R)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分别为3.127 5和3.215 9,差异不显著,桃蚜抗性品系体内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分别达到了1.57、2.10、6.12、2.03倍。表明桃蚜对噻虫嗪抗性的产生与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的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