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3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本研究以筇竹与黄皮树人工混交林中筇竹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生物量及含水率,建立人工筇竹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模型,以期为人工筇竹林的经营管理及其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筇竹分株年龄的增加,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均逐渐减少,筇竹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7.62%、53.40%、50.01%、42.66%,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3.99、123.31、109.76、85.39 g/m2;各年龄分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均呈现出秆>枝>叶的变化规律。不同年龄分株的胸径与秆、枝、叶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的各年龄筇竹分株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3以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可用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筇竹分株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12.
陈秋帆  卢琦  王妍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195-202,210
[目的]探讨典型苔藓植物在石漠化区的生态修复效益,为进一步把苔藓植物运用于石漠化治理中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石漠化区4类生境中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牛舌藓(Anomodon viticulosus)、小石藓(Weisia controversa)、蕊型真藓(Bryum coronatum)优势苔藓物种,基于熵权法TOPSIS模型从苔藓植物饱和吸水率、蒸腾速率、抗冲刷能力、改善土壤养分这4个方面综合评价4种苔藓植物的生态修复效益。[结果](1) 4种苔藓植物的饱和吸水率和蒸腾速率具有显著差异性;饱和吸水率最高的是蕊型真藓(1384.93%±80.77%),最低的是小石藓(602.74%±34.78%)。蕊型真藓平均蒸腾速率最高值为402.43 g/(m2·h),大灰藓平均蒸腾速率最弱为146.86 g/(m2·h);饱和吸水率与蒸腾速率、干重、假根密度、假根根长呈正相关;蒸腾速率与假根密度、干重、饱和吸水率呈正相关,与假根根长呈负相关。(2)通过人工为期6个月种植苔藓植物后研究发现,与纯土组对比,苔藓植物对土壤中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探索红心火龙果营养品质和产量对稻壳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旨在为红心火龙果的施肥管理提供参考。以5年生‘台农二号’红心火龙果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稻壳有机肥施用水平(低施肥量L:22 500 kg/hm2;中施肥量M:45 000 kg/hm2;高施肥量H:90 000 kg/hm2),调查火龙果全年各批次果实的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c)、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可食率及产量。结果表明:(1)稻壳有机肥施用量对部分批次火龙果的果实营养品质、果数及产量影响显著;(2)存在显著差异的批次中,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对火龙果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Vc、果数以及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相较于L处理,花青素含量在7月19日批次中M处理增大5.59%,可溶性固形物在9月6日批次中H处理增大6.95%,Vc含量在10月23日批次中M处理和H处理分别增大24.11%和14.29%,果数在9月6日批次中M处理和H处理分别提高372.73%和172.73%,产量在9月6日批次中M处理和H处理分别提高373.44%和165.63%(P<0.05);(3)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差异显著的批次中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4)在3个有机肥施用量下,L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好,同时营养品质和可食率较优。综上所述,调控稻壳有机肥施用量显著改善红心火龙果果实营养品质和可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对扑草净污染水体的修复潜力。  方法  采用温室水培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香根草对水体不同初始质量浓度(1.0、5.0、10.0、15.0 mg·L?1)扑草净的吸收和去除特征。  结果  相同培养时间下,随水体扑草净初始质量浓度增加,香根草茎叶和根系扑草净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在第5天达到最大值,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随培养时间延长,水体扑草净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未种植香根草相比,香根草种植组水体扑草净降解半衰期缩短了14.80~19.78 d,去除率提高了22.52%~55.57%。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扑草净质量浓度与香根草转移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相对去除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与培养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种植香根草可提高水体扑草净降解速率和去除率,香根草可作为扑草净污染水体修复的先锋植物。图2表4参31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重金属-砷污染对植物生长及根系分泌正构烷烃的影响,以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土培模拟试验研究香蒲叶绿素含量、植物鲜重和根系分泌正构烷烃化合物含量对不同砷污染水平(50 mg·kg-1(低浓度),150 mg·kg-1(中浓度),600 mg·kg-1(高浓度))的响应差异,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中浓度砷污染处理条件下,叶绿素和生物量均高于空白对照(CK),而高浓度处理条件下叶绿素和生物量均低于CK;砷污染促进香蒲根系正构烷烃化合物的分泌;检测到的11种正构烷烃类化合物,在种类上没有明显的长短碳链优势,在浓度上长链正构烷烃化合物在各生境中均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地位;相关性分析表明,香蒲根系分泌正构烷烃化合物浓度与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和叶绿素a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香蒲是一种砷耐受型植物,其主要通过增加各部分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正构烷烃化合物的分泌来提高抗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造林20年后不同石漠化恢复模式对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滇中地区7种恢复模式下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石漠化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并进行多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油杉林外,其他样地土壤养分等级均为中高级;土壤颗粒组成较为合理,分形程度较好,抵抗侵蚀的能力较强;不同恢复类型对石漠化土壤的改良存在明显不同,混交林明显优于纯林;由于受土壤母质、地形以及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同恢复类型间存在差异,华山松林和油杉林总体较差;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与粉粒含量呈正向变化特征;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Q型聚类可以将受试样地土壤分为4类,油杉林和华山松林被单独分出。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是一个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环境中的重金属对食品质量的不良影响已经威胁到人类,运用模型评估食品中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是必然趋势.目前研究人员常用的方法主要是评价公式、体外消化系统模拟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肠道细胞模型实验,本文总结了4种常用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进行了讨论.在未来,体外和体内方法相辅相成能更准确地评估食品中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为指导直干桉壮苗培育中的养分管理调控,以810株5个月生直干桉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N、P两因素三水平3×3回归正交设计开展施肥试验,探究施肥对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及其光合生理基础,筛选利于壮苗培育的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利于苗高和地径生长及生物量累积的优水平试验组合为处理组合5(N肥0.55 g·株-1、P肥0.6 g·株-1配施)。苗高和地径均随N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P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苗木生长的理论最佳施肥量为N肥0.45 g·株-1、P肥1.2 g·株-1配施。施肥可促进苗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提高,同时可降低其胞间CO2浓度;处理组合5的苗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皆最大,且胞间CO2浓度最小。综合考虑利于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累积以及光合能力增强的试验优水平组合与苗木生长随N、P施肥量的变化趋势,推荐理论最佳施肥量为直干桉壮苗培育的N、P配施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堆沤还田方式对红壤烤烟坡耕地磷素盈亏的影响,揭示秸秆堆沤还田下红壤烤烟农田生态系统磷素盈亏的特征,为滇中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密度(0.75和1.50 kg/m2)、不同秸秆粉碎粒度(1和5 cm)、不同秸秆堆沤处理(水、水与尿素)对红壤烤烟坡耕地径流泥沙磷素流失量、土壤磷素残留量、烤烟磷素吸收量和磷素盈亏的变化特征。【结果】施用1.50 kg/m2秸秆密度、5 cm秸秆粒度、加水堆沤较0.75 kg/m2秸秆密度、1 cm秸秆粒度、加水与尿素堆沤可有效降低产流产沙量(0.22%~43.26%);施用0.75 kg/m2秸秆密度、5 cm秸秆粒度、加水堆沤可有效降低径流和泥沙磷素流失浓度(2.82%~66.67%、0.38%~57.53%)及流失量(最高分别降低63.89%和64.74%);秸秆还田对各土层土壤总磷(TP)残留量的影响不同,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秸秆还田后,烤烟全磷(TP)含量的分布特征为叶>根>茎,1.50 kg/m2秸秆密度、1 cm秸秆粒度、水与尿素堆沤均可有效增加烤烟吸收TP含量(0.60%~49.76%)和土壤磷素盈余量(0.43%~13.97%)。【结论】秸秆堆沤还田可提高和维持红壤烤烟坡耕地土壤磷素水平,减少土壤磷素淋失,增强土壤供磷潜力,是削弱该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利用秸秆资源,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红河干旱河谷林草地植物根系与砾石特征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基于染色示踪法在确定研究区样地土壤优先路径的位置及数量的基础上,结合染色区的植物根系与砾石体积含量特征,定量分析二者与优先路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地优先路径发育水平明显优于荒草地; 不同染色影响半径范围下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也有所不同,其中荒草地中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10 mm; 林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10 mm; 优先路径数量与土层深度和同一土层内染色半径均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在同一土层内,优先路径的数量与染色半径也呈负相关关系。(2)林地中染色区的砾石总体积含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而荒草地中在20—30 cm土层中增多,其余径级下的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两种样地中的根长密度与根重密度都随土层的深度增加和根径增大而单调递减,林地中不同径级下的根长密度都明显高于荒草地;(4)林地中优先路径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根径范围在≤1 mm的根重密度和径级为5~10 mm的砾石体积含量; 而荒草地样地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根径在≤1 mm和1~3 mm范围下的根重密度、径级在2~5 mm间的砾石体积含量、根径在1~3 mm范围下的根长密度。因此,样地中砾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细根更易促进优先路径的形成,二者共同影响着优先路径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