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8篇
  15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mealybug Phenacoccus solenopsis is a destructive pest of cotton with the potential to develop resistance to most chemical classes of insecticides. Six populations of P. solenopsis from cotton crops at six different locations in Pakistan were evaluated for resistance to selected organophosphate and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Resistance ratios (RRs) at LC50 were in the range of 2.7–13.3 fold for chlorpyrifos, 11.6–30.2 fold for profenofos and for the three pyrethroids tested were 10.6–46.4 for bifenthrin, 5.8–25.2 for deltamethrin and 4.1–25.0 for lambda-cyhalothri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resistance to organophosphate and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in Pakistani populations of P. solenopsis. Regular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onitoring programs are needed to prevent field control failures. Moreover, integrated approaches including the judicious use of insecticides and rotation of insecticides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action are needed to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P. solenopsis.  相似文献   
82.
红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采用饲用牧草与小乔木的套种技术,在油茶林下种植红薯藤,刈割后晾晒烘干至含水率为15%后进行干草压块打包贮藏,对压块贮藏前后的红薯藤进行营养物质含量分析比较。压块处理前后红薯藤水分及挥发物、干物质、粗灰分、钙、磷、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无氮浸出物、总可消化营养成分等10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1.58、0.95、0.97、0.84、0.77、0.95、0.91、0.98、1.03、1.00。同时测定了红薯藤加工贮藏过程中连续样品中的霉菌及黄曲霉毒素B1的质量浓度,加工前、压缩后及贮藏半年后霉菌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00、1 000、1 600 cfu/g,加工前、压缩后及贮藏半年后黄曲霉毒素B1质量浓度则分别为2.0、3.5、4.9μg/kg。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种植的红薯藤营养物质含量与传统种植的红薯藤营养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别,且压块加工产品经6个月贮藏后,红薯藤的霉菌及黄曲霉毒素B1的质量浓度较低,达到国家饲料标准要求,为林下饲用植物压制加工与压块储藏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3.
针对马铃薯收获机在收获时薯秧缠绕,影响机械化作业的问题,设计了甩刀式马铃薯杀秧机。对关键部件甩刀的形状、数量、排列和运动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其结构及主要参数,对样机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甩刀的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及刀片类型为因素,以茎秧漏打率和功耗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田间试验表明,甩刀式马铃薯杀秧机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甩刀转速1 700 r·min-1、甩刀刀片类型Y型、机具前进速度3.8 km·h-1 。该机工作性能稳定,茎秧漏打率为1%,达到了技术规范设计要求和生产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84.
长豇豆不同架式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豇豆属豆科蔓生作物,在栽培上需要支架引蔓上架栽培,以传统的人字架为对照,进行了一字架、×形架、井叉架等不同架式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一字架、×形架有利于通风透光,可较井叉架增产3%以上,增产达显著水平;较人字架增产15%以上,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5.
甘薯收获期藤蔓茎秆的机械特性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为探明甘薯收获期藤蔓茎秆机械特性,以便提高甘薯藤蔓机械粉碎还田作业质量,该文农机农艺结合,以江苏南京地区鲜食紫甘薯宁紫1号、宁紫2号为试验对象,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甘薯藤蔓粉碎还田试验机等仪器设备,研究了收获期甘薯藤蔓茎秆含水率和剪切强度的变化,揭示了茎秆含水率、剪切强度和机械碎蔓作业质量的内在关系,获得了含水率在86.92%~70.08%时,2个紫甘薯品种藤蔓茎秆剪切力与含水率之间变化的二次函数回归方程;明确了经验收获期开始时藤蔓茎秆含水率分别为81.5%和78.1%、剪切力分别为90.1和94.8 N;从提高机械作业质量角度出发,提出了收获期内最宜机械碎蔓作业时间约为6~8 d。研究结果为新型甘薯藤蔓粉碎还田机转速、切刀线速度等参数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并为适宜的甘薯收获期选择和适宜机械作业的栽培农艺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6.
Marks WH 《Fitoterapia》2011,82(1):85-87
Claims that Traditional/Alternative medicine (TM/AM) remedies are effective are routinely ignored by Western Medicine. However, the results of a clinical trial that demonstrat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TW), a TM used as an anti-inflammatory, were recently published in 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Why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a peer reviewed Allopathic medical journal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that begs examination and may lay the future promise of TM/AM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87.
西双版纳5个人工荫棚行架式种植的香荚兰园的调查表明,香荚兰茎蔓走向对开花量有明显影响,逆向延伸茎蔓上长成的花序,占调查花序总量的74.83%—91.35%。可以认为造成大量逆向蔓的园艺技术是香荚兰早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8.
平菇栽培基质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了栽培平菇的不同培养料组合的效果,从中选出了较优的配方,结果表明,红薯秧粉,玉米芯粉,稻草组成的基质最好,红薯秧粉、棉籽皮、稻草组成的基质较好。  相似文献   
89.
翻蔓、提蔓对脱毒甘薯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随机区组试验的方法对翻蔓、提蔓对脱毒甘薯产量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蔓能大幅度增加甘薯产量,翻蔓减少甘薯产量。  相似文献   
90.
针对甘薯分段收获技术需求,结合国内外甘薯收获技术及装备,提出一种甘薯秧蔓收获方式,并设计甘薯秧蔓收获机专用割台。该甘薯秧蔓收获割台主要由拨禾切割装置和防堵防缠输送装置组成,可以实现甘薯秧蔓的切—送—归集。首先,理论分析该割台的关键部件结构参数及传动配置关系,确定拨禾切割装置上仿垄型排列的割刀和弹齿的安装高度和安装密度,以及拨禾轮、割刀和弹齿的结构参数。其次,通过对拨禾切割装置、捡拾装置和螺旋输送装置进行运动学和力学分析,明确拨禾轮、捡拾器、螺旋输送绞龙转速和结构决定秧蔓切割效果和收获质量,并确定捡拾器和螺旋输送绞龙的关键结构参数,最后进行田间试验验证该机具的切—送—归集收获效果。结果表明:当整机前进速度为0.6 m/s,拨禾轮转速为46 r/min,捡拾器转速为43 r/min,割台损失率仅为1.3%,整机作业效率为0.45 hm2/h。割台搭配48 kW拖拉机在工作过程中运行稳定,割台在工作过程中无堵塞、无缠绕,满足甘薯秧蔓联合收获机的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