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1篇
  免费   1351篇
  国内免费   1720篇
林业   1076篇
农学   3171篇
基础科学   427篇
  1051篇
综合类   6564篇
农作物   1894篇
水产渔业   420篇
畜牧兽医   2271篇
园艺   830篇
植物保护   4358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437篇
  2022年   622篇
  2021年   679篇
  2020年   754篇
  2019年   795篇
  2018年   570篇
  2017年   797篇
  2016年   867篇
  2015年   826篇
  2014年   994篇
  2013年   944篇
  2012年   1109篇
  2011年   1194篇
  2010年   1023篇
  2009年   982篇
  2008年   944篇
  2007年   957篇
  2006年   865篇
  2005年   763篇
  2004年   652篇
  2003年   584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500篇
  2000年   428篇
  1999年   373篇
  1998年   301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305篇
  1995年   272篇
  1994年   235篇
  1993年   231篇
  1992年   238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8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13篇
  1962年   10篇
  195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玉米不同耐密植品种茎秆穿刺强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以耐密抗倒性不同的品种(稀植大穗品种JK 518和JK 519、耐密抗倒品种XY335和CS 1;中等耐密品种ND 108)为材料,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玉米茎秆的穿刺强度(RPS)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群体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随生育期递进而增强,不同耐密性品种间随种植密度变化有较大差异。茎秆基部节间的穿刺强度随群体密度增加呈线性递减。茎秆节间RPS随着节位的上升而呈二次函数递减;不同耐密性品种间RPS以抽雄-吐丝期差异明显,以穗位以下节间,尤其第3~6节间表现差异较大。玉米抽雄前茎壁增厚早、  相似文献   
952.
为明确钾硅肥施用对胡麻茎秆碳水化合物主要成分含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探讨钾硅肥运筹调控胡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选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两个品种为主处理,三个K2O钾肥用量(K0:不施钾;K1:52.5 kg/hm2;K2:105 kg/hm2)为副处理,两个SiO2硅肥用量(Si0:不施硅;Si1:90 kg/...  相似文献   
953.
果树对低温的响应及抗寒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冷害是果树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果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综述了果树抗寒性的评价、抗寒机制研究和抗寒基因工程研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的前景展望,以期为果树抗寒性研究和抗寒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4.
茚虫威属于噁二嗪类杀虫剂,与大多数杀虫剂不同的是其进入害虫体内需要经活化代谢转变成N-去甲氧羰基代谢物(decarbomethoxylated metabolite,DCJW)后不可逆地阻断钠通道,进而发挥杀虫活性。茚虫威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常见的使钠离子通道延迟关闭的菊酯类药剂而被广泛用于鳞翅目和一些同翅目、鞘翅目害虫的防治。抗药性是任何杀虫药剂使用后面临的问题,茚虫威也不例外,许多害虫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昆虫对茚虫威产生抗性的机制包括酯酶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P450活性的增加以及分子靶标F1845Y、V1848I、L1014P的突变,这些对茚虫威抗性机制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开展的,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对抗性研究的贡献度。针对我国田间害虫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现状,及时实施对茚虫威有效的抗性治理是迫切的。对于茚虫威的抗性治理除了传统的杀虫药剂轮用、混用外,需要利用其作用机制特点开展抗性治理策略研究。一是充分利用其活化代谢的特点,开展组合药剂的研究应用;二是菊酯类药剂和茚虫威的作用机制均与钠离子通道有关,但是前者是使钠离子通道关闭延迟,而后者是阻断钠离子通道,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使菊酯类药剂与茚虫威合理地用于抗性治理中。本文综述了茚虫威的抗性现状、抗性机制与交互抗性、茚虫威的抗性风险评价,针对茚虫威的抗性特点提出了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55.
为明确广东省水稻田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及其可能的抗性机理,采用整株剂量反应法测定不同地区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对不同稗种群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iperonylbutoxide,PBO)和4-氯-7-硝基-2,1,3-苯并氧杂噁二唑(4-chloro-7-nitro-1,2,3-benzoxadiazole,NBD-Cl)对不同稗种群抗性水平的影响,并对替代药剂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广东省水稻田多数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仍表现敏感,但采自湛江市的1个种群BC-7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达6.5倍。与敏感种群BC-2相比,BC-7种群并未发生已报道的ALS靶标抗性相关突变。PBO和NBD-Cl均可显著提高BC-7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其干重抑制中量GR50由31.1 g/hm2分别降为11.0 g/hm2和24.7 g/hm2。BC-7种群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仍较敏感,但对二氯喹啉酸和双草醚产生了抗性。表明P450和GST介导的代谢抗性是稗BC-7种群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适用于治理该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956.
吡啶甲酸类除草剂属合成激素类, 目前登记使用的有效成分包括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和氯氨吡啶酸, 分别于1963年、1977年和2005年上市, 主要用于阔叶杂草和灌木的茎叶处理防控, 其中氯氨吡啶酸具有土壤封闭活性。吡啶甲酸类除草剂的作用靶标仍未明确, 有可能来自生长素结合蛋白家族。全世界报道的抗吡啶甲酸类除草剂杂草共涉及7种8个生物型。目前, 我国登记的除草剂品种中共有13个复配剂含氨氯吡啶酸和二氯吡啶酸, 1个含氨氯吡啶酸、氯氨吡啶酸和二氯吡啶酸;国外登记的吡啶甲酸类除草剂复配剂主要为与其他激素型除草剂、ALS(乙酰乳酸合酶)抑制剂、ACCase(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该类除草剂仍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在主要应用场景下常见杂草对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氯氨吡啶酸的敏感性仍需系统研究, 该类除草剂主要靶标杂草种群的抗药性水平也亟须检测。  相似文献   
957.
畜粪沤肥浸渍液对青椒和番茄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温室盆栽试验测定 ,畜粪沤肥浸渍液处理青椒、番茄后 ,植株体内 β - 1,3-葡聚糖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对照比较 ,猪粪、马粪、牛粪沤肥浸渍液对青椒 β - 1,3-葡聚糖酶活性提高率 ,最大分别为 12 .4 1% ,7.76 %和 10 .96 % ;对番茄 β - 1,3-葡聚糖酶活性提高率 ,最大分别为 4 0 .50 % ,2 5.0 7%和 2 4 .79%。  相似文献   
958.
以8种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9个恢复系配制的72个不育系杂种及保持系杂种为材料,研究了杂交稻对白叶枯病菌主基因抗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杂交稻的抗性以主基因抗性为主,但同时也受双亲中与抗性有关的其他加性、显性及上位性基因效应的影响。说明杂交稻的抗性强弱取决于双亲抗性基因互补和累加程度高低。  相似文献   
959.
用 5个盐分浓度对 2 6个 4周龄草坪草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 ,结果证明 ,同一种的不同品种间耐盐力无显著差异 ,而不同草种间差异明显。高浓度 (2 .0 % )下所有草坪草均不能存活 ,而低浓度(0 .5% )下存活时间最长的为高羊茅和匍匐剪股颖。  相似文献   
960.
Probably the most known and best studied type of plant resistance to pathogenic infections is the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a form of localized programmed cell death associated with restriction or killing of pathogens that often leads to macroscopically visible localized tissue necrosis. It i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cell death and resistance within the HR are physiologically and genetically linked. However,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speculation about whether cell death is an absolute requirement for resistance conditioned by the HR.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relation of cell death and resistance in the HR, in particular, the importance of cell death in this process. We intend to focus on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research evidence showing that in several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 the two main components of the HR – resistance and cell death – can be physiologically, genetically and temporally uncoupled. In other words, HR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combination of resistance and cell death responses, where cell death may be dispensable for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The varying contribution of these two components (i.e. cell death and resistance) generates an array of defense strategies differing in efficiency. Thus, a very early and rapid defense response seems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croscopically symptomless (extreme) resistance, while a moderately early defense response results in resistance with the concomitant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and limited cell and tissue death (HR). Accordingly, a delayed and failed attempt by the host to elicit resistance responses would result in massively stressed plant tissues (e.g. “systemic HR”) and a partial or almost complete loss of control over pathogen invasion. The dynamic nature of resistance responses in plants implies that resistance can be effective with or without cell death but its outcome and efficiency may depend primarily on the timing and speed of the host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