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28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24篇
  79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根据太子参尖孢镰刀菌的测序结果,用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构建其分子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不同连作年限太子参根际土壤中该尖孢镰刀菌的菌群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扩增的阳性条带106 bp,特异性、敏感性结果显示,该PCR方法对太子参镰刀菌DNA的最低检测量为0.000012 ng/μL,而禾谷镰刀菌、茄病镰刀菌、黄曲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2)运用此方法对该太子参镰刀菌的定量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随太子参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多。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易于操作等优点,并且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的跨越,可以为太子参根际微生态中该种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方法及依据,也为阐释太子参重茬连作时伴随爆发大规模病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2.
利用陕西省78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了四季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采用正交函数分解、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各季节极端无降水日数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极端无雨日数最多出现在冬季,为16~45 d,最少是夏季,为8~14 d;冬、春季节的高值中心出现在陕北北部、关中的东部,冬季陕北北部达43 d以上,夏季高值中心出现在关中的东部,为11~13 d;冬、春旱陕北最多,关中次之,陕南较少,夏、秋旱关中最多,陕北次之,陕南较少;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控制下,四季极端无降水日数事件的步调基本一致,不同季节的天气系统对陕西各区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阶段性;近50 a来夏季和秋季表现为持续增多趋势,冬季和春季有部分站点呈现出反向变化趋势,其中夏季和秋季陕北局部、陕南局部干期日数增多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23.
Bt星光4号虫体连续传代及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保持和提高星光4号菌株的优良特性,在5~6龄的马尾松毛虫上进行连续接种传代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虫体及不同传代数的分离物之间的毒力差异明显,其中第九代分离物较之原始菌株毒力提高了19.6%。因而,生产上的复壮所采用的菌株代数,必须经过严格的毒力测定后才能确定。该菌株与某些农药混合使用有增效作用,其中与溴氰菊酯混合使用经共毒系数分析,毒力增加了1.81倍。  相似文献   
24.
藏山羊若干行为观察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全放牧藏山羊若干行为进行了昼夜连续24小时跟踪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藏山羊昼夜采食时间为541.37±93.65分。反刍为280.21±67.59分,睡眠为173.30±45.92分,游走为136.15±62.79分,站立为133.35±34.88分,其他行为占175.62±53.18分。采食、游走、站立及其他行为多发生在白天,反刍和睡眠多在夜间。反刍与采食的时间比例为0.52:1。藏山羊母性较强,好喜戏和觅群,少争斗。此外,藏山羊还有搔痒、打喷嚏、啃食异物等异常行为。研究结果,可供藏山羊的培育和饲养管理作为参改。  相似文献   
25.
Understand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in land susceptibility to wind erosion is essential to design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control land degradation.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land surface susceptible to wind erosion in European contexts shows significant gaps. The lack of researches, particularly at the landscape to regional scales, prevents national and European institutions from taking actions aimed at an effective mitigating of land degrad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preliminary pan‐European assessment that delineates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susceptibility to wind erosion and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future modelling activities. An Index of Land Susceptibility to Wind Erosion (ILSWE) was created by combin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ind erosion factors (i.e. climatic erosivity, soil erodibility, vegetation cover and landscape roughness). The sensitivity of each input factor was ranked according to fuzzy logic techniques. State‐of‐the‐art findings within the literature on soil erodibility and land susceptibility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the proposed modelling activit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roach is suitable for integrating wind erosion inform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in the 34 European countries under investigation, moderate and high levels of land susceptibility to wind erosion were predicted, ranging from 25·8 to 13·0 M ha,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5·3 and 2·9% of total area). New insights into the geography of wind erosion susceptibility in Europe were obtained and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susceptibility of land to wind erosion across Europe. © 2014 The Authors.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6.
根据番茄生物学特性、发育阶段有效积温恒定的原理和多年的栽培经验,对温室长季节栽培番茄的发育阶段进行划分,其生长发育阶段包括播种期、幼苗期、开花座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采收初期、果实采收盛期和果实采收末期.将不同播期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度日的平均值确定为建模过程中的参数Ai自幼苗期至果实采收末期分别为710.5、110.5、152.3、302.9、245.6、2156.7、200.5度日.确定了发育阶段有效积温参数后,建立了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的发育动态模拟模型,系统的预测番茄发育阶段.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温室番茄发育动态模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性、机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7.
连栽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1、2 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 a)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连栽幼龄林、中龄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连栽后,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林地土壤密度趋于下降,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率则呈上升趋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且中龄林20~40 cm层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连栽后,林地土壤全K、全Mg及pH值趋于下降,而有机质、全N、全P、全Ca及速效N、P、K养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幼龄林0~20 cm层土壤有效P含量以及土壤pH值、中龄林0~20 cm层土壤水解N含量以及土壤全N、有效P、速效K、全K含量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幼龄林和中龄林土壤全Fe、Al、Cu、Zn、M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Mn含量在1、2代幼龄林和中龄林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8.
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防治关键期,发现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快速增长期在增殖期末期,在增殖期末期开展有效的防治,可以预防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并依据这一原理编制了马尾松毛虫防治月历和防治周期历。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杉木多代连栽地轮栽闽楠后凋落物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闽楠林分的年凋落量比杉木多代连栽林(对照)增加了2 262.02 kg.hm-2,两树种的凋落物年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以叶的凋落量为最大,其次是枝条,再次是花果,第4是杂叶,第5是碎屑,最少的是杂枝.闽楠林凋落物的归还模式是主峰出现在4月份,占年凋落物总量的45.37%,该月的凋落物组成以叶为主,占月凋落量的绝对量(93.43%);而杉木多代连栽林则主峰出现在8月份,占年凋落物总量的48.49%,该月的凋落物组成虽也以杉叶为主,但它只约占了月凋落量的一半(48.35%),且杉木多代连栽林最大月的凋落量比闽楠林最大月的凋落量减少了900.62 kg.hm-2.凋落物的季节归还模式2种亦不同,闽楠林呈现出春季(50.40%)>秋季(24.19%)>夏季(23.04%)>冬季(2.37%),而杉木多代连栽林则呈现出秋季(53.06%)>春季(24.07%)>夏季(15.76%)>冬季(6.48%).  相似文献   
30.
1-3日龄“浙农1号”意蜂工蜂幼虫的个体呼吸商约为0.933,平均生长饲料比为1.569,蜂王幼虫在移虫后40-80h的呼吸商约为0.91,生长饲料比为1.48.根据估测的年出蜂数,计算工蜂个体平均吐浆量,从而得出“浙农1号”生产性哺乳率为2.35-3.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