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林业   14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108篇
  146篇
综合类   244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对小麦雨养垄系机械化优质高效配套技术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建立了优化产量及效益模型 ,分析了各试验因素的关系 ,筛选出优化产量及优化效益的小麦栽掊方式 ,为总结雨养垄系机械化优质高效配套技术体系的规律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郭帮莉 《北京农业》2012,(24):17-18
通过2011年实施玉米抗旱栽培技术—玉米大小垄覆膜栽培技术试验,以期通过试验,探索贵州省玉米大小垄覆膜栽培技术和玉米增产技术,为贵州省玉米主产区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发育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莉  孟令钦  张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9-821,827
对黑土区5个小流域开展侵蚀沟调查,分析了侵蚀沟的分布和形态特性,发现侵蚀沟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通过对垄作的汇流进行计算,发现造成沟蚀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坡耕地实行单一的横坡垄作。因此,在东北黑土区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可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4.
燕沟流域通过坡耕地改梯田、推广抗旱高产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增加化肥投入、大垄沟规范化种植、调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改造了生产要素组合条件,使粮食单产稳步提高,粮田生产力发生了较大的跃迁。到2000年,燕沟流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1997年减少了59.1%,粮食平均单产较1997年翻了两番,粮食总产量较1997年提高了33.7%,实现了减地不减产和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45.
针对坡耕地横坡、顺坡垄作模式土壤水分及溶质迁移过程的差异,采用田间模拟试验的方法,以坡度为7°的大豆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Br-为示踪剂,监测不同垄作模式垄台、垄侧、垄沟各位置的土壤水分和Br-浓度,探究坡耕地横坡、顺坡垄作模式对土壤中水分迁移及可溶性养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模式最大土壤体积含水量横坡垄作分布在10—20 cm土层,顺坡垄作分布在5—15 cm土层,证明横坡垄作对雨水的拦蓄作用。横坡垄作模式最大土壤贮水量位置在垄上侧的垄侧处,顺坡垄作模式在垄沟处。不同垄作模式下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在0—5,50—60 cm处较大,介于8.97~11.90,中间土层的变异系数较小,在0.91~8.76间波动。顺坡垄作20—60 cm土层中Br-沿坡向迁移现象明显,横坡垄作40—60 cm土层中Br-沿坡向发生迁移;2种垄作模式垄台和坡向下方位置(横坡∶垄侧;顺坡∶株间)的土壤Br-总量比值均约为3∶7,顺坡垄作垄台中心处Br-总量为横坡垄作的54.33%,说明横坡垄作可以减少土壤中Br-沿坡向迁移。研究成果为在顺坡垄作条件下将非吸附性养分施在垄侧处可减少其迁移流失,有利于提高...  相似文献   
46.
为了探讨起垄方式与移栽方式对河南省周口市烟区植烟土壤物理特性和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筛选适合周口烟区烤烟产质量和土壤物理特性同步提高的起垄与移栽处理组合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法,以‘中烟100’为研究材料,依据起垄方式与移栽方式设置龟背型膜上移栽(T1)、龟背型膜下移栽(T2)、中凹型膜下移栽(T3)和中凹型膜上移栽(T4)4个试验处理,研究不同起垄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和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凹型起垄的单独和复合处理均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物理特性和提高烟叶的产质量,其中以中凹型起垄配合膜下移栽处理(T3)效果最好。与T1相比,T3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明显促进烤后烟叶中化学成分更加协调,上部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较T1提高了15.96%,产量和产值较T1处理显著提高。因此,中凹型起垄膜下移栽处理更有利于改善植烟土壤物理特性和提高烤后烟叶产质量,是最佳种植模式,结果为河南省周口烟区适宜的烟草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东北三省是全国最大的玉米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达1.53×107hm2,每年可收集的玉米秸秆量超过1.1×1 011kg。但是,东北玉米秸秆的总利用率不到5 0%,大部分秸秆被废弃或燃烧掉,在浪费大量农业资源的同时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也可以解决中国因秸秆过剩而产生的堆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合理耕层构建中深耕改土、间隔耕作、秸秆还田农业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一次作业可完成防堵深松、清垄、混埋及镇压等多功能秸秆混埋还田联合作业机。通过对关键部件防堵深松装置、清垄装置和混埋装置等结构优化设计和运动分析,确定了各关键部件的结构形式和参数,以及各部件的配置关系和整机性能参数。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在前进速度为5km/h时,秸秆覆盖量为1.0kg/m2;秸秆混埋深度为15.43cm时,混埋率为95.06%,碎土率为96.02%。该机作业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东北平原构建合理耕层配套机具的设计、改进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48.
研制一种可一次性完成玉米根茬粉碎还田、起垄、施肥、精密播种联合作业的2BYML-4型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对其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仿形机构、灭茬刀转速和控制系统的相关参数。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垄高、垄顶宽、垄间距合格率分别达到94.73%、90.64%和90.13%;粒距合格指数92.0%,标准差11.99,变异系数5.24%;漏播指数4%,重播指数 4%;种子覆土深度合格率为88.3%,种下施肥合格率为89.7%,变异系数分别为9.71%和10.32%。该机田间作业垄形规则,种、肥田间分布均匀合理,其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组合,更好地满足了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要求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9.
针对设施作物营养水平无损检测技术,着重描述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岭回归分析的甜椒氮素检测试验研究过程.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成像技术对目标作物进行叶片尺度的光谱图像采集,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光谱数字图像处理、提取光谱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对数据完成筛选作为变量,结合化学分析试验结果建立作物营养检测模型,检验模型得出结论.为了解决自变量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造成模型难以建立的问题,在数据处理阶段,采用了在农业探测领域内并不多见的岭回归分析方法,利用其特殊的有偏估计算法,拟合建立回归方程.同时,由于岭回归分析可以用于进一步筛选特征波段,最终得到的是基于三特征波段近红外光谱反射率数据的甜椒叶片氮营养检测模型.经过模型检验,模型的调整R2为0.843,RMSE为0.105.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海南七仙岭裂苞省藤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特征。[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统计样方内乔木(胸径大于2 cm)的胸径、树高、种名,同时记录裂苞省藤的萌蘖数和长度;记录灌木(胸径小于2 cm且株高大于50 cm)的种名、株高和株数,以及草本植物(株高低于50 cm)的种名、盖度。[结果](1)在1 200 m2样方中,裂苞省藤密度为24.11%;共记录维管植物129种,隶属51科97属。(2)群落植物科以泛热带分布类型最为丰富,植物属以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最为丰富;以大戟科、梧桐科、番荔枝科和樟科为优势科,野桐属、柿属和山矾属为优势属。(3)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最大,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4)裂苞省藤幼苗在该群落占较高的优势,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反映该藤种在群落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结论]不仅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物质基础,还为裂苞省藤资源保存提供针对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种源知识贮备,对天然藤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