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8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833篇
林业   1027篇
农学   518篇
基础科学   330篇
  2065篇
综合类   2429篇
农作物   606篇
水产渔业   225篇
畜牧兽医   496篇
园艺   111篇
植物保护   214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265篇
  2021年   319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456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380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563篇
  2011年   485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362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毛红椿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年生、15年生、22年生的毛红椿木材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树龄对毛红椿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影响显著,毛红椿幼龄材木材密度、力学强度均较低,随着树龄增加,密度、力学性能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体积干缩系数逐渐减小。毛红椿木材差异干缩均较大,弦向干缩比径向干缩差异显著,但体积湿胀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12.
以不同批次的艾纳香油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外观性状,测定其溶解性、比旋度以及相对密度等物理特性,并采用薄层层析法(TCL)和气相(GC)指纹图谱对收集的艾纳香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对艾纳香油的质量标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艾纳香油为澄清、棕红色的液体,有特异的芳香气,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几乎不溶于水,比旋度宜为-26°~-30°,相对密度宜为0.94~0.98,β-石竹烯和l-龙脑TCL斑点清晰,分离良好,GC指纹图谱得到17个共有峰,均含有有效成分β-蒎烯、芳樟醇、樟脑、l-龙脑、β-石竹烯,相似度均在0.90以上。分析检测方法简便、可靠,可为艾纳香油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13.
为了探讨不同葡萄品种果实质地的多面分析方法并筛选适宜的评价指标,以我国3个主栽葡萄品种巨峰、玫瑰香、红地球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采用质地多面分析(TPA)法,利用物性测试仪测定了果肉的硬度、弹性、凝聚性和咀嚼性;并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葡萄果肉4个质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地球的果肉硬度、弹性、凝聚性和咀嚼性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而玫瑰香与巨峰的果肉质地参数除弹性外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质地参数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其中,咀嚼性与硬度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在对葡萄果肉质地进行简单评价时,可以将去皮硬度作为反映葡萄咀嚼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14.
盐渍化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微生物、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盐渍化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量、理化性质的关系,选择了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和主成分分析法,对0~4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理化因子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减少,其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0.65~36.55 mg/g、0.003~0.018mg/g、0.10~0.98 mg/g,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其变化范围在2.76~3.35 mg/g之间;随盐渍化程度加重土壤4种酶活性均降低,且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4种酶活性月份间差异显著;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这两组变量间均有显著的典型相关变量存在,且均能代表变量总体的相关信息;其典型相关主要是土壤p H、有机质、含水量、速效磷、速效钾和4种土壤酶活性引起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典型相关主要是由土壤蔗糖酶、脲酶和土壤微生物量中的固氮菌数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引起的;主成分分析认为,土壤有机质、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土壤含水量等可作为影响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肥力特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15.
[目的]以水稻品种"龙稻11号"为供试品种,采用生物炭配合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和稻壳,同时添加有机肥、草炭、沸石、细河沙、耕层土等按一定的体积比混合,进行新基质的水稻育秧试验,研究生物炭配合有机物料新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秧苗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大棚育苗,随机区组试验。[结果]生物炭配合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和稻壳的基质能够提高基质的最大持水量,降低基质的容重,改善基质的pH缓冲性,对基质的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大,并且能够提高秧苗的发根数和充实度。[结论]生物炭配合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和稻壳的基质(处理 HC)为最优基质。  相似文献   
916.
不同因素对赤霞珠果实理化性质及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因素对葡萄果实理化性质及果皮中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为改善葡萄原料品质及酿酒工艺中花色苷的浸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为原料,以未处理葡萄果粒为对照,测定温度(20,30,40℃)、pH(2.2,3.0,4.0,5.0,6.0,7.0,8.0)及脱水处理(用质量分数5%的食盐溶液分别脱水0.5,1,1.5,2,3,4,6,9,12h)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pH等理化性质指标及果皮花色苷(可浸提花色苷、不可浸提花色苷、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相比,20~30℃处理48h可使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4.12~6.52°Brix,总酸质量浓度下降0.81~1.86g/L,pH升高0.22~0.68;20~30℃处理36h果皮中的花色苷含量均较高。(2)脱水处理12h可使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提高14.5%,总酸质量浓度比对照提高2.76%,pH比对照降低3.64%;但果皮中可浸提花色苷含量较对照降低7.4%,不可浸提花色苷含量较对照降低2.45%,总花色苷含量较对照降低8.47%。(3)随着缓冲液pH的升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上升后降低;不同pH处理对果实pH及总酸质量浓度影响总体较小。用pH为2.2~4.0溶液处理后,果皮可浸提花色苷和总花色苷含量均高于对照,不可浸提花色苷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用pH 5.0~8.0溶液处理后,果皮总花色苷、可浸提花色苷和不可浸提花色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20~30℃处理36h可以改善葡萄果实理化性质及提高果皮中的花色苷浸提量;脱水处理能改善果实理化性质;适当酸性溶液处理葡萄,有利于可浸提花色苷的提取。  相似文献   
917.
洛川苹果园土壤的理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陕西洛川苹果园土壤的理化特征,为陕西乃至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的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洛川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区域的70个不同类型的果园,采用"X"形5点取样方法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树龄(1~≤5年、5~≤10年、10~≤15年、15~≤20年和20~≤30年)、土层(0~20cm、20~40cm、40~60cm、60~100cm、100~200cm)、产量(60t/hm2的高产园,≥30~≤60t/hm2的中产园,30t/hm2的低产园)、管理方式(中耕、深耕、免耕和种植三叶草)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20~4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偏高的果园占11.43%;土壤pH大于7.5的果园占94.0%;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低或很低水平的果园占67.19%;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处于很低或较低水平的果园分别占68.6%,86.3%,81.4%,67.1%。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的果园分别占100%,62.8%。土壤速效铁、速效锰、速效锌和有效硼处于缺乏水平以下的果园分别占23.5%,11.8%,17.7%和64.7%。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表现为高产园中产园低产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树龄的增大而小幅增加,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从幼树期、初果期到盛果期呈现增加趋势,从盛果期到衰老期没有显著差异。种植三叶草能显著降低苹果园土壤的pH,总体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结论】洛川苹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pH偏高,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远低于国内其他他苹果主产区。提高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果园土壤pH,合理施肥是当前洛川苹果实现增产提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18.
为探究经过不同热处理的小米粉对小麦面团品质的影响,将小米粉分别进行膨化、蒸制和炒制热处理,经蒸制和炒制的小米粉按照0、5%、10%、15%、20%、25%、30%和35%的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膨化小米粉按照0、2%、4%、6%和8%的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分别对混合粉面团的流变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小米粉的灰分、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和总膳食纤维含量均下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升高(炒制组除外)。不同热处理小米粉的添加量对小麦面团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面团的粉质特性随小米粉含量的增加而减弱;添加蒸制和炒制小米粉的面团粉质特性较好。随着小米粉含量的增加,添加膨化小米粉的面团的拉伸特性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添加蒸制和炒制小米粉的面团的拉伸特性则逐渐减弱,且3个处理的拉伸特性都随醒面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强,不同处理之间的拉伸特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19.
水分入渗是土壤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探明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覆盖沙区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双环法测定不同类型地表(裸沙、浅灰色藻类结皮、黑褐色藻类结皮和藓类结皮,依次用BS、LC、DC和MC表示)水分入渗速率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与BS相比,LC、DC和MC样地初始入渗率分别减少了37.7%、59.2%和73.6%,稳定前平均入渗率分别减少了37.5%、62.2%和81.3%,稳定入渗率分别减少了13.6%、67.4%和78.9%,累计入渗量分别减少了25.8%、61.3%和78.6%。2不同类型地表达到稳定入渗所需的时间在3~8 mi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分入渗速率与砂粒和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粉粒、黏粒、结皮厚度、结皮抗剪强度、结皮层容重和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黏粒、结皮抗剪强度和土壤容重是影响该地区水分入渗速率的主要因子。因此,生物结皮在沙丘表面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减缓了该地区水分入渗速率,增加了降水的径流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920.
Regions of rainfall gradients at desert margins are areas where eco-geomorphic changes and degradation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and grazing are most intensive. Assess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 and human disturbance of these vulnerable ecosystems requires detaile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and vegetation properties and their dependence on rainfall. Such detailed information is still of limited availability. This study aimed to rectify this shortcoming by analyzing data on the chemical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of soil samples collected along the Judean Desert climatic gradient. Six clusters of typical chemical soil properties were identified. Dependencies of clusters’ chemical properties (total iron,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on annual rainfall amount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Two spectral Landsat TM band ratios introduced to assess soil condi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se chemical properties. These ratios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correlated than individual chemical properties with average rainfall suggesting that spectral data may represent a broader range of chemic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ite properties. Examining the three-way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their spectral reflec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ainfall, facilitat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ized trends along the climatic gradient and more specifically of modes of transition from semi-arid to arid z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