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2篇
  免费   633篇
  国内免费   652篇
林业   1567篇
农学   662篇
基础科学   394篇
  1492篇
综合类   3394篇
农作物   661篇
水产渔业   285篇
畜牧兽医   717篇
园艺   225篇
植物保护   92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335篇
  2016年   380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596篇
  2012年   641篇
  2011年   696篇
  2010年   555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457篇
  2007年   487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自然低温胁迫下3种桉树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临安市3种桉树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低温下,各桉树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总的来说,邓桉>柳桉>巨桉;自然低温(日最低气温-3.6℃)对柳桉和巨桉造成较大损害,而邓桉可通过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化学效率,以及利用不断增加的qN来进行耗散,具有较强的抵抗低温胁迫伤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62.
刘猛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1):11-14
为了研究太行山区降雨量对玉米单产的变化规律,指导玉米实际生产。本研究选择武安市降雨量和玉米单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散点图、建立线性方程、线性回归显著性分析等方法,通过统计、对比描述等方式,分析武安市降雨量对玉米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与玉米的单产之间具有一定关系,且生育期降雨量对玉米单产具有显著性影响。(1)在490 mm降雨范围内,玉米的单产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大于490 mm降雨时,玉米的单产与降雨量负相关。(2)玉米的单产受7月和8月的降雨量影响显著,且降雨量约278 mm时,玉米的单产较大。  相似文献   
63.
通过计算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潜力需水量、灌溉需水量以及衍生的可持续垦殖率指标,以解决农业生产潜力、农田熟制、灌溉定额、宜农荒地垦殖适宜性评价等农业发展问题。以迈阿密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计算出了上述指标的高精度全球分布场,得出全球光温生产潜力为2 260×108 t干物质,气候生产潜力为1 253×108 t干物质,灌溉需水量总计为12 441 km3。主要结论有:热带雨林区除外,全球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同当前农业区高度吻合,表明农田气候潜力已经被人类充分利用;在温带地区,可持续覆膜雨养垦殖率>2/3的地区适宜开垦宜农荒地,发展雨养农业。根据迈阿密模型计算得出的灌溉需水量可作为制定农田喷灌定额的重要依据;覆膜滴灌节水效果最佳,可持续覆膜滴灌垦殖率为各种垦殖率中最大值,可作为指导宜农荒地资源开发和多熟制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4.
2010―2016年通过人工栽培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33科152种植物上小花蝽复合种群发生动态。多年调查结果表明:除黄柴胡外,其余151种植物上均有小花蝽发生,但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不同调查年度的植物种类上差异较大。小花蝽种群发生密度最高的植物是蓝蓟,其次是芥菜、硫华菊、荞麦、紫花苜蓿、红麻、陆地棉等有大量蚜虫及开花周期较长的植物。本研究明确了农田生境中小花蝽发生密度较高的候选功能植物,为下一步利用植物多样性促进农田小花蝽种群的保育及控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66.
67.
本文在对信阳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信阳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8.
以橡胶树5个人工杂交子代优树无性系苗木为材料,通过自然越冬低温处理,以抗寒品种GT1为对照,测定了5个时间梯度下10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过程,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整个自然越冬过程中各无性系间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阴离子(OFR)、氨基酸(A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P<0.01)水平;温度较高时各无性系间丙二醛(MDA)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自然越冬过程中,各生理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相对含水量和脯氨酸含量呈先降后升变化,SOD、POD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升—降—升”变化,相对电导率、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降—升—降”变化、OFR含量呈先升后降、AA含量呈“降—升—降—升”变化。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较明显,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629号>626号>182号>223号>GT1(对照)>628号。  相似文献   
69.
稻田湿地生态系统的N2O还原消耗潜力对缓解大气温室气体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而滨海自然湿地围垦改造成稻田后耕层土壤的N2O还原速率及其微生物机制却鲜有报道。选取崇明岛光滩湿地为对照(WK0),比较研究不同围垦年限(19、27、51、86 a)的围垦区稻田耕作层土壤N2O还原速率演替规律及其微生物数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TOC)随围垦年限增长而显著增加,而土壤pH值、SO42-浓度和EC值则均随围垦年限增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N2O还原速率随围垦年限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围垦86 a稻田土壤达到25.5 μg N2O·g-1·d-1,与光滩湿地相比增加了58.4%。定量PCR结果发现,功能基因nosZ Ⅰ和nosZ Ⅱ拷贝数也随着围垦年限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围垦86 a的稻田土壤功能基因分别为1.72×108 copies·g-1和4.36×108 copies· g-1,比光滩湿地稻田高出一个数量级。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N2O还原速率与功能基因nosZ Ⅰ拷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功能基因nosZ Ⅱ拷贝数随围垦年限的增加率远高于功能基因nosZ Ⅰ;N2O还原速率、功能基因nosZ Ⅰ、nosZ Ⅱ拷贝数与3个土壤理化指标(pH、EC、SO42-)均呈负相关。因此,围垦造田促进了滨海湿地土壤N2O还原过程,而功能基因nosZ Ⅰ数量的大幅增加是N2O还原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0.
Yekun ZHANG  Rui TIAN  Jia TANG  Hang LI 《土壤圈》2020,30(6):844-852
Specific ion effects (Hofmeister effects)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oil scientists, an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ionic non-classic polar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ecific ion effect in soil. However, this explanation cannot be applied to H+.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specific ion effect of H+ on variably charged soil (yellow soil) colloid aggregation. The total average aggregation (TAA) rate, crit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 (CCC), activation energy, and zeta potential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and compare the specific ion effects of H+, K+, and Na+. Results showed that strong specific ion effects of H+, K+, and Na+ existed in variably charged soil colloid aggregation. The TAA rate, CCC, and activation energy were sensitive to H+, and the addition of a small amount of H+ changed the TAA rate, CCC, and activation energy markedly. The zeta potenti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pecific ion effects of H+, K+, and Na+ on soil colloid aggregation were caused by the specific ion effects of H+, K+, and Na+ on the soil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In addition, the origin of the specific ion effect for H+ was its chemical adsorption onto surfaces, while those for alkali cations were non-classic polarizatio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H+, which occurs naturally in variably charged soils, will dominate variably charged soil colloid aggre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