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4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林业   162篇
农学   210篇
基础科学   83篇
  341篇
综合类   814篇
农作物   97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180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1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81.
同异分析方法在玉米杂交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同异分析方法对16个参试杂交种进行了13个主要性状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这种分析方法运算简便,易于掌握,切实可行,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82.
以中国长江流域天然四倍体泥鳅为父本,大连农贸市场二倍体泥鳅为母本,通过倍间杂交获得杂交三倍体泥鳅,对早期胚胎、6月龄及12月龄染色体核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早期胚胎整3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5,核型为16M+7SM+52T,NF=98,亚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3,核型为15M+6SM+52T,NF=94,超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6,核型为16M+6SM+54T,NF=98;6月龄整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5,核型为15M+6SM+54T,NF=96,亚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2,核型为15M+6SM+51T,NF=93,超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7,核型为15M+6SM+56T,NF=98;12月龄整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5,核型为12M+8SM+55T,NF=95;亚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1,核型为16M+6SM+49T,NF=93,超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n=76,核型为18M+8SM+50T,NF=102。结果表明,二倍体泥鳅×四倍体泥鳅杂交后代是含有三套染色体组的三倍体,不同发育阶段整三倍体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3n=75,但染色体核型表现多态性。非整倍体(超三倍和亚三倍)中增加和缺少的染色体数目及类型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983.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氮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给小麦分类栽培措施的确定提供依据,于2000~2002年在扬州选用5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通过不同类型小麦氮肥运筹调控试验,研究了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群体类型间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效率表现为强筋和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高于普通群体,而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略低于普通群体;氮素利用效率则表现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低于普通群体,中筋小麦两者之间相近,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高于普通群体;不同群体的氮收获指数差异表现为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相比互有高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各氮效率指标与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的追施钾肥方式和比例对襄阳烤烟物理特性、常规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和感官质量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追钾可以改善烤烟的物理特性,协调烟叶化学成分,显著提高了烤后烟叶的钾含量和有机钾指数,提高一些重要的香气物质含量,感官质量评价得分较高。以追钾2次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85.
为研究不同插植密度对寒地水稻生长的影响,以寒地水稻品种空育131和龙粳26为材料,分析不同插植密度条件下植株叶绿素含量、叶片大小及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分蘖力强的穗数型品种空育131适宜插植密度为30.0cm×16.7~20.0cm,分蘖力中等的穗重型品种龙粳26适宜插植密度为30.0cm×10.0~16.7cm,在此密度条件下水稻的叶片呈最佳生长态势,生物产量表现最高。  相似文献   
986.
指出了青钱柳种子育苗采用3种不同方式浸种,其一用温水浸种处理,其二用吲哚乙酸200×10-6溶液浸种处理,其三用ABT3号3号生根粉200×10-6溶液浸种处理。分别用于大田育苗试验。实践证明: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浸种的种子发芽率,比用温水浸种、吲哚乙酸溶液的种子发芽率分别提高8.1%、7.8%,出土萌芽率分别提高6.7%、5.5%,苗木生长成活率分别提高8.9%、4.4%。一年生的苗木生长量,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浸种的种子培育的苗木,地径、苗高,比用温水浸种的种子和用吲哚乙酸溶液浸种的种子培育的苗木生长苗高,分别大13.0%、7.1%,地径粗26.4%、10.3%,生长率分别提高30.8%、5.6%。  相似文献   
987.
【目的】 研究不同功能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生长和土壤质量等作用,为微生物菌剂复配和小麦土壤改良、病害防治和高产优产等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设置无菌水(CK)、抗倒伏(A)、促早熟(B)、防病促生功能菌剂(C)4个处理,通过田间浸种试验,采用测定小麦的生长、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和Biolog微平板法,研究不同功能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与CK处理相比,添加不同功能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不同,其中茎秆鲜重以抗倒伏菌剂最高,增幅为6.47%,其余2个处理均降低;促早熟菌剂株高呈增加趋势,增幅为4.78%,其余2个处理均降低;茎粗以抗倒伏菌剂增加最多,增幅为15.07%,其次是防病促生菌剂,但增幅仅2.74%,而促早熟菌剂则没有差异。添加不同功能微生物菌剂对小麦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3种菌剂处理pH值有降低趋势,但总盐含量均呈显著增高趋势;施用不同功能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促进作用,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其中有机质含量A、B、C处理分别比CK处理显著提高了8.64%、6.46%和12.69%,全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3.54%、8.30%和25.16%。Biolog结果显示,3种不同功能微生物菌剂处理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均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5.10%、1.88%和13.95%;Shannon丰富度指数分别增加了2.13%、0.97%和1.80%;不同菌剂处理对不同类型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功能菌剂处理改变了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论】 不同微生物菌剂由于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对小麦的生长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也不同,需要将其进行组合,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发挥其各自优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8.
Abstract A survey of grass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Epichloë and Neotyphodium fungal endophytes was made in permanent semi‐arid grasslands of western Spain. Endophytes were isolated from 11 of 49 grass species analysed. Infected plants of Festuca arundinacea, Festuca rubra, Dactylis glomerata and Lolium perenne were detected at most locations studied. The grasses, Agrostis castellana, Brachypodium phoenicoides and Festuca ampla, are previously unknown endophyte hosts.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endophyte–grass interactions are present in the grasslands wher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相似文献   
989.
海岛棉不同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的海岛棒干物质积累动态均遵循Lagistic曲线规律。单株干物质积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质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减少。但干物质向生殖器官的转移权重增大;密度为27万株/hm^2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产量高。  相似文献   
990.
Summary An atypical strain ofBurkholderia solanacearum was isolated from potato. Characters examined were colony shape, size, colouration, pathogenicity to susceptible hosts, vascular discolouration and biovar features. In contrast to normal white-coloured colonies, this atypical strain produced cream coloured, fluidal colonies on tetrazolium chloride medium. It did not cause disease symptoms in eggplant, datura and pepper but was slightly to highly pathogenic on tomato and potato respectively but caused no discolouration of vascular tissues. This atypical strain from potato also differed from established biovars i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acid only from mannitol and maltose, a combination which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This is believed to be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presence of an atypical strain ofB. solanacearum from In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