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林业   238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283篇
  268篇
综合类   311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68篇
畜牧兽医   82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Artificial reefs may provide a useful tool to enhance production of marine ornamentals and to divert detrimental harvesting activities from sensitive natural habitat. The efficacy of this strategy depends, in part, on the extent to which artificial reefs contribute to new production (vs. attract fishes from natural habitat) and therefore benefit harvested populations on a local and regional basis. Here the attraction and production hypothe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marine ornamentals are presented. Specifically, it is discussed how the strength and timing of density dependence can affect the response of fish population dynamics to artificial reefs. In addition to this discussion, examples of density dependence in marine ornamentals and related reef fishes are provided.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a simple conceptual model is presented to clarify the role of density dependence, and this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n the use of artificial reefs in the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of marine ornamentals. Finally, unresolved scientific issues that remain to be addressed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42.
延迟投饵对杂交鲟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baeri )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8个处理组,每组100尾(各设2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6 d(对照组)、8 d、10 d、12 d、14 d、16 d和18 d开始投喂冰冻卤虫和碎水蚯蚓(以质量比1:1混合),5 d后只投喂碎水蚯蚓。第8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17 ℃,实验周期30 d。结果显示,仔鱼于孵出后8日龄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左右是仔鱼开始加速生长的关键时期;12日龄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随起始投饵时间的延迟,仔鱼的全长、湿重、干重和粗蛋白含量下降,鱼体水分含量则随之升高。但对照组、8日龄及10日龄起始投喂组之间的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14日龄及其以后各起始投喂组仔鱼的生长和鱼体生化成分则与上述各组存在显著差异(P相似文献   
43.
The major wild Atlantic salmon stocks in the Baltic Sea began to recover in the late 1990s. This recovery has been partly due to strict regulations in the Gulf of Bothnia that effectively prevent salmon fisheries during the peak migration. About half of the migrating salmon, however, are reared fish that could be harvested. We simulated a limited trap-net fishery that selectively harvested reared salmon and released wild fish, and studied the survival and migration of the released salmon. We tagged and released 1970 salmon caught in the trap-nets along the coast in 2001 and 2002. The mean maximum capture and release induced mortality of salmon was 11%, ranging between 4% and 21% in different release groups by year, sea age and number of releases.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for the total salmon population on their spawning migration in the Gulf of Bothnia was below 5%, and it would not increase considerably after the first capture and release events, provided fishing effort is not excessive and fish are handled properly. Survival of trap-net captured and released Baltic salmon appears high and their migration behavior is not altered due to this handling. Several preconditions, however, should be considered before selective fishing is introduced in the Gulf of Bothnia salmon fishery.  相似文献   
44.
应用RFV评价鄂尔多斯荒漠草原优势牧草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禾本科牧草3种、豆科牧草3种和菊科牧草3种分别于6月、7月和9月刈割晾干,共制得27个样本。通过应用饲料相对指数(RFV)进行综合评定可知:将6月、7月和9月分别刈割的同一品种牧草混合后,品质最好的为中苜2号,其次是沙打旺,再次是沙蒿,最差的是花棒;同种牧草不同刈割期比较可知:对于禾本科牧草来说,针茅、冰草和中苜2号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为6月7月9月;对于豆科牧草来说,花棒、沙打旺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为6月7月9月,但草木樨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则为6月9月7月;对于菊科牧草来说,沙蒿、猪毛蒿、籽蒿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为7月6月9月。  相似文献   
45.
河北地区由于受光热资源限制,夏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成为阻碍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虽然通过延迟收获可降低籽粒水分,但茎秆倒伏问题将进一步增加粒收难度。基于此,本试验于2019年选择迪卡517(DK517)、京农科728(JNK728)和豫单9953(YD9953)3个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为材料,以郑单958(ZD958)为对照,2020年新增张单258(ZD258)、张粒178(ZL178)和郑原玉432(ZYY432)3个品种,并设置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6×104(D1)、7.5×104(D2)和9×104株·hm-2(D3),研究品种间及种植密度对生理成熟期倒伏率、茎秆形态特征、解剖特征、力学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所选品种除了对照ZD958,其他品种均于吐丝后67 d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达到了GB/T 21962-2008 标准中机械粒收对籽粒含水率的要求,其中YD9953和ZL178在吐丝后67 d的籽粒含水率比吐丝后25 d平均降低了35.1和42.0个百分点。在生理成熟期,相同密度下YD9953、ZL178、ZYY432的总倒伏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其中在D1和D2密度下的总倒伏率均低于5%,符合机械粒收对倒伏率的要求。分析倒伏相关性状发现,株高和穗位高对密度的响应因品种而异;各品种茎秆基部第3节间单位体积干重和抗折力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3密度下,ZL178的节间单位体积干重与D1相比,降幅最小(7.9%)。D2密度下,YD9953、ZL178和ZYY432的抗折力比均值分别提高28.7%、21.5%和28.4%;相同密度下ZL178、JNK728、YD9953的维管束数目和木质化程度高于其他品种。相关性分析发现,倒伏率和纤维素含量与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R2=0.70、0.51),可作为评定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关键指标。D2密度下ZL178和YD9953的产量与对照ZD958差异不显著但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品种脱水特性、产量和站秆期间抗倒伏能力,ZL178和YD9953在密度7.5×104株·hm-2下能够兼顾高产和抗倒。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北夏玉米光热资源限制区推广机械粒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6.
机械化采收技术是制约林果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实现林果机械化采收是林果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节本增效、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林果产业全程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林果机械化采收的技术重点是高效低损采摘,最终目标是实现林果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采收。该文总结了中国林果种植分布情况现状,将现有林果机械化采收技术与装备系统地划分为一次性联合摘果采收和振动采收后集果捡拾,并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了阐述和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林果产业发展要求和应用场景,归纳了国内林果机械化采收技术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并提出兼顾不同需求发展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林果机械化采收装备建议,以期为促进林果业的现代化和高新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主要内容,探讨我国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原则,展望其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内容,为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均衡发展及提高水稻单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林业机械化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基础,采运机械化是林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点国有林区和主要木材生产地之一,研究黑龙江省的采运机械化发展对于实现我国林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统计资料为基础,对其采运机械化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SPSS软件中定量计算,找出采运机械化发展的5个驱动因素,并认为驱动采运机械化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成本等经济因素,而根本原因在于森林资源状况的变化.最后预测,未来几年黑龙江省采运机械化水平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9.
通过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分类汇总,分析我国森林资源采伐消耗的现状、结构及区域分布特点,以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分析我国森林资源采伐消耗动态变化趋势及特点,提出了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科学经营森林、提高木材供给能力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0.
针对不同水分处理梯度,对河西地区延后栽培设施葡萄的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耗水特性、水生产力和水分生产函数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萌芽期适度亏水尧其余生育期充分供水是延后栽培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优的调亏模式。采用经典的最小二乘法对延后栽培设施葡萄的水分生产函数进行拟合,通过对两种模型的比较,探索适用于河西地区延后栽培设施葡萄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验证了Blank模型在河西地区延后栽培设施葡萄中是合理有效的,且水分敏感系数按照浆果膨大期、抽蔓期、着色成熟期、开花期以及萌芽期的顺序依次递减,葡萄的耗水规律与水分敏感系数的变化规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