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7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47篇
农学   162篇
基础科学   55篇
  157篇
综合类   657篇
农作物   6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053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28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20%氟硅·咪鲜水乳剂防治黄瓜炭疽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53.3~66.7mL/667m2剂量下,施药3~4次,间隔7~8d,可有效地控制黄瓜炭疽病的危害,并有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接种鉴定了由9种植物分离得到的12个大丽轮枝孢(VerticiliumdahliaeKleb.)菌株对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和苜蓿(Medicagosativa,M.falcata,M.media)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绿豆、西瓜、茄子、棉花、向日葵、番茄、马铃薯、萝卜和沙打旺分离菌株都能正常侵染沙打旺,引起典型表观症状和维管束变色。绿豆和西瓜分离菌株侵染苜蓿后能引起轻微的表观症状,其他菌株侵染后仅引起维管束轻度变色,但由变色部分可分离出大丽轮枝孢,这表明苜蓿可以无症带菌。  相似文献   
83.
紫花苜蓿低温干燥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干燥温度在40~80℃范围内的紫花苜蓿干燥过程,并分析不同干燥因素:热风温度、流速、苜蓿初始密度及苜蓿初始含水率对其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及热空气流量是影响苜蓿干燥速率的重要因素,高温高流量干燥效果最好。但低温情况下,气流的影响在干燥后期效果不明显。苜蓿初始含水率和堆放密度对干燥速率的大小、恒速干燥阶段的持续时间及干燥速率变化率有影响:密度大,相应干燥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84.
在田间药效测定中,喷雾和注干两种施药方法相比,喷雾防治的效果明显好于注干的防治效果。喷雾试验中,防治效果最好的是甲基托布津,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8.79%,最差的是退菌特,平均防治效果为57.20%;在注干防治试验中,防治效果最好的依然为甲基托布津,为62.50%,其次为炭克、多菌灵,最差的为退菌特,为46.57%。  相似文献   
85.
高寒地区不同干燥法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高寒地区不同干燥方法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扁茎秆结合日晒干燥法所用干燥时间短,减少了紫花苜蓿粗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物质的损失,有利于营养价值的保持,从而提高了干草的质量。  相似文献   
86.
中国茶树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茶产品经济价值的提高,茶叶生产安全备受关注。炭疽菌是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茶产品品质,威胁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树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茶树炭疽菌种名使用混乱,茶树与炭疽菌的互作研究也较为薄弱,而简单依靠药剂防治病害也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梳理并明确了危害茶树的炭疽菌种类;总结了现有的茶树和炭疽菌互作的研究成果,提出识别免疫(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ETI)模式是茶树防御炭疽菌的主要机制;对茶树病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办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茶树抗病机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为制定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选育茶树抗病良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7.
88.
89.
苜蓿皂甙对绵羊氮平衡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12只2周岁体况良好,体重35 kg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3头,分别饲喂4种不同水平苜蓿皂甙的日粮(0、8、16、32 g/d)。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苜蓿皂甙对绵羊氮平衡及生产性能有影响。当苜蓿皂甙添加量为8g/d时,氮沉积及日增重最高。  相似文献   
90.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