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3篇
林业   18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5篇
  51篇
综合类   222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56篇
植物保护   10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山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及其抗病性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霜霉病是山葡萄的主要病害。通过对葡萄园气象条件与霜霉病的多年观测,我们对山葡萄霜霉病的发病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不超过24小时,比前人揭示的病害潜育期明显缩短。同时,发现在某一品种寄主下的病原菌,在品种间的传播能力有显著差别。为此在防御措施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2.
刘炳臣  王茜  王跃进  张朝红 《园艺学报》2016,43(12):2293-2303
在植物赤霉素合成代谢中,GA3ox可将几种非活性赤霉素转化为具生理活性的赤霉素。以葡萄有核品种‘黑比诺’和无核品种‘无核白’为材料,克隆葡萄的VvGA3ox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基因结构、进行染色体定位和系统发育树构建,检测其组织器官表达特性和在胚珠(幼种子)发育过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葡萄基因组VvGA3ox家族有3个成员,cDNA长度分别为1 313、1 225和1 480 bp,都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结构。组织器官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VvGA3ox1在胚珠中的表达很低,在根中高表达;VvGA3ox2VvGA3ox3在花和胚珠中的表达较高。在受精后胚珠(幼种子)发育过程中,VvGA3ox家族基因的表达趋势存在差异,其中VvGA3ox1在‘黑比诺’与‘无核白’中均是在盛花后30 d时上调之后下降;VvGA3ox2在‘黑比诺’中20 ~ 30 d极速上调之后下降,相应地‘无核白’中是先缓慢下降之后上升;VvGA3ox3在‘黑比诺’中逐渐下降,对应地‘无核白’中是在10 ~ 15 d先上升后在20 ~ 45 d呈下降趋势并逐渐与‘黑比诺’中的表达持平。VvGA3ox在有核和无核葡萄品种中表现较大差异表达,与葡萄无核性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3.
4种常用杀菌剂对江苏省番茄枯萎病菌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36株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毒力水平有显著差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菌落生长的抑制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1.65μg/mL和2.91μg/mL;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的毒力次之,EC50为12.56μg/mL;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毒力最小。不同地区的番茄枯萎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铜山地区的菌株除了对多菌灵、氰烯菌酯有较高的敏感性外,对其他2种杀菌剂都呈不同程度耐药性;沭阳地区的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很强;姜堰地区的菌株对百菌清有较弱的敏感性,对其他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较强。本研究为化学防治番茄枯萎病、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
【目的】克隆山葡萄(Vitis amurensis)CBF1转录因子基因(VaCBF1),为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及其在植物抗寒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植物CBF基因AP2/EREBP保守区设计1对简并引物,利用PCR法从山葡萄cDNA中扩增VaCBF1基因的中间片段。再根据中间片段区域设计2对特异引物,采用反向PCR法扩增VaCBF1基因的5′端和3′端序列。将中间片段与5′端和3′端序列拼接后得到山葡萄VaCBF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据此设计1对特异引物,PCR扩增VaCBF1基因编码区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山葡萄VaCBF1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干旱、低温、盐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地从山葡萄中克隆得到VaCBF1基因cDNA全长序列,其长度为762bp,编码253个氨基酸,在GenBank注册号为DQ517296。同源性分析证实,VaCBF1属于CBF转录因子家族。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低温胁迫可以诱导山葡萄VaCBF1基因高表达,而该基因的表达不受盐及干旱处理诱导。【结论】首次从山葡萄中克隆了VaCBF1基因,并证实该基因参与了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应答。  相似文献   
95.
【目的】克隆中国野生毛葡萄"商-24"天冬氨酸蛋白酶(AP)基因的cDNA序列,明确其在葡萄抗病防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前期获得的中国野生毛葡萄株系"商-24"AP基因(VqAP)EST序列的基础上,采用RT-PCR克隆AP基因的cDNA序列,对其序列及编码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和半定量PCR,分析VqAP基因在白粉菌诱导不同时间(0,6,12,24,48,72,96和120h),不同激素(100μmol/L水杨酸,50μmol/L乙烯和0.5g/L茉莉酸甲酯)刺激及不同组织(嫩叶、嫩茎、花、果皮、卷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序列分析表明,VqAP基因序列长度为1 377bp,具有开放阅读框,编码458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50.48ku,等电点为8.73。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VqAP编码产物含有2个保守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天冬氨酸残基,位于Asp-Thr/Ser-Gly(DT/SG)结构域,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属于植物天冬氨酸蛋白酶A1家族,为非典型的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接种白粉菌后6h,VqAP基因表达量为0h的6倍多,之后迅速下调;不同激素处理后,该基因也均诱导表达,这可能是由于VqAP基因参与了植物早期的抗病反应,以及由不同激素诱导的发病相关基因的调节作用。半定量PCR结果表明,在葡萄嫩叶、嫩茎、花、果皮、卷须等不同组织中VqAP基因的表达量不同,这可能与它参与了植物不同组织中功能蛋白的合成与降解有关。【结论】VqAP的表达响应病原菌侵染并受生物胁迫相关激素的调控,可能在葡萄防御病原菌侵染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
南方湿热地区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差异,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调查在南方湿热地区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品种对霜霉病较感病,大部分品种对霜霉病表现为高感,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达到73.75,美丽无核两年病情指数平均高达91.51;毛葡萄野生株系抗病力较强,大部分株系表现为高抗,有的株系甚至表现为免疫,各品种病情指数两年平均仅有2.47;圆叶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环境下种植,各品种病情指数均为0.00,对霜霉病表现为免疫。  相似文献   
97.
用RT—PCR和SMARTRACE技术克隆了山葡萄F3’5’H基因的全长eDNA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FJ645767,F3'5'HcDNA全长1779bp,包括开放阅读框1527bp,编码508个氨基酸,该基因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56.70kDa,等电点为9.28,是稳定蛋白。该基因属于P450超基因家族,不包含信号肽。氨基酸序列与欧亚种葡萄(DQ786631)、仙客来(GQ891056)、大豆(AY117551)、矮牵牛(Z22544)和飞燕草(AY856345)等植物的F3’5’H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系数分别为98%、81%、76%、76%和71%。  相似文献   
98.
为了建立毛葡萄茎尖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给野生毛葡萄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和无毒苗木培育提供参考,以花溪4和农院-11毛葡萄组培苗的茎尖为材料,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配比对毛葡萄茎尖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葡萄茎尖离体培养与增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MS+ BA 1.5 mg/L+ IBA 0.02 mg/L,离体培养成活率达93.8%以上,增殖率和增殖系数分别为88.6%和5.8;茎尖生根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 +IBA 0.05~0.15 mg/L +IAA0.2 mg/L,生根成苗率为100%,建立了毛葡萄茎尖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9.
ABSTRACT

The aromatic composition of two Muscat grape cultivars (‘Muscat of Alexandria’ and ‘Italia’) cultivated at two sites in Tunisia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year of harvest (2001 and 2002). In all cases linalool reached its odor perception threshold in both cultivars grown at both sites. Over the two consecutive years, linalool evoluted inversely to nerol and geraniol. The two muscat cultivars produced fruit with high muscat aroma typicity only at the Tunis site (characterized by a semi-arid climate). Under Rjim Maâtoug conditions (Saharan climate), they showed poor Muscat typicity.  相似文献   
100.
葡萄霜霉病是为害天水地区葡萄的主要病害,为明确当前环境条件下天水地区田间霜霉病发生、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时间动态及病害初始发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捕孢法及病害定点调查,对葡萄生长期田间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及霜霉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观测,用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记录田间气象数据。结果表明,天水地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始见期一般为7月初左右,若条件适宜,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扩散盛期,9月以后进入快速消退期;田间病害始发期为7月上中旬,条件适宜时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在田间检测到霜霉病菌孢子囊后7 d左右田间开始见到霜霉病斑,从病害始发期至盛发期田间病情扩展与霜霉菌孢子囊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中有效降水是影响葡萄霜霉病初始发生及蔓延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