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林业   101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32篇
  364篇
综合类   345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261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黄土高原坡面林地不同集水措施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研究了不同集流措施对黄土高原坡面生长的林木组织水势、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以及对刺槐幼树高、径和树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拍光林地坡面及在拍光坡面喷涂有机硅防止雨水下渗的集水措施对改善林地土壤及林木水分状况、促进林木代谢活动、加速林木的生长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2.
黄土高原地区连续施锌条件下土壤锌的形态及有效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锌肥后锌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7年连续施用锌肥,锌在土壤中有明显的累积。0~60 cm各土层土壤全锌和有效锌(DTPA-Zn)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表现出锌在表层土壤(0~15 cm)累积和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特点。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锌存在,占土壤全锌含量的95.57%~99.11%。其次为松结态锌,约占全锌的0.82%~3.58%。其它形态锌占全锌的比例很小,不到1.00%。锌肥施入土壤后各形态锌的含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施入土壤中的锌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矿物态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土壤溶液,或与有机质、碳酸盐及氧化锰相结合。在土壤各形态锌中,交换态、松结态和碳酸盐态锌均能不同程度反映土壤锌的有效性。长期施用锌肥改善了小麦的锌营养状况,促进了小麦对锌的吸收,施锌小麦各器官锌含量和吸锌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83.
1990~1992年在山西榆次市对黄土高原旱地春谷吸肥与土壤耕层供肥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耕层氮磷供给能力动态变化遵循倒Logist10生长曲线方程变化,钾的供给能力动态变化遵循一次方程变化;谷子不同生育时期吸收氮磷钾动态变化遵循Logist10生长曲线方程变化;谷子一生随着生育进程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逐渐增加,土壤氮磷钾供给量则随着谷子吸收量的增加而减少,即供给能力趋于减弱,氮的吸收高峰与土壤供给高峰基本一致,磷的吸收高峰在土壤供给高峰之后,钾的吸收高峰在土壤第一供给高峰期,孕穗至抽穗阶段是谷子吸收氮磷钾的高峰期;从谷子一生来看,吸收氮磷量小于土壤供给量,钾的吸收量大于土壤供给量。通过分析并对榆次市黄土高原区旱地春谷施肥问题提出新见解,即亩产要达到200kg以上应重视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84.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表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72 kg/m2,变幅为0.97~2.93 kg/m2;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首要因子;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呈镶嵌的树枝状和条带状空间分布格局,其高值斑块区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分布一致,中值斑块区与草地和川坝地的分布一致,低值斑块区与梯田、果园、坡耕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分布一致。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6.81×103t。  相似文献   
85.
渭北扁桃果实生长曲线和品质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测定了渭北地区引进的3个扁桃品种果实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品种间果实发育所需天数虽然不相同,但果径增长都表现单“S”型生长曲线。依据生长速度,可将果实生长过程划分为3个时期,生长速率第2期>第1期>第3期,累积生长量第1期>第2期>第3期,总体表现为前期果实增长迅速,后期缓慢。3个品种的种子大小基本保持了品种的原有特性,种仁营养含量高。  相似文献   
86.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桦木林种群年龄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10个典型样地的调查数据,对白桦、红桦、糙皮桦3种天然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带的主要桦木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桦树的年龄结构较复杂,白桦和糙皮桦均属于增长型(发育的前期)或稳定型(发育的中期),而红桦的不同群丛属于增长型(发育的初期)或始衰型(发育的中后期),不同群落之间差异明显;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桦木林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5类,中华柳—糙皮桦林单独聚为第1类,桦叶荚蓬—白桦林和辽东栎—山杨—白桦林聚为第2类,箭竹—白桦林、糙皮桦纯林、红桦纯林、山杨—白桦林聚为第3类,白桦纯林单独聚为第4类,箭竹—红桦林和青杆—白桦林聚为第5类.出现以上情况,不仅与群落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人为干扰和地区环境差异有关.因此,为保护该地区桦木林,不但要进行适当择伐,减少人为干扰,而且应对其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  相似文献   
87.
放牧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西偏关县通过放牧试验研究了草地和柠条林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畜种条件下表层土(0~10 cm)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放牧强度直接影响着草地和柠条林地土壤的物理结构。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牲畜对土壤的践踏加剧,导致土壤紧实度增加,容重上升,含水量下降。草地和柠条林地的水解氮含量都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速效钾含量则都表现为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轻度放牧;速效磷的含量草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柠条林地的速效磷含量则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从畜牧羊种选择来看,绵羊相对于山羊来说对放牧地践踏较轻,土壤容重较小,土壤含水量、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较高。  相似文献   
88.
秸秆覆盖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秸秆覆盖可使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增加0.30%-3.52%。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增加2.38%-136.36%,有机质含量增高5.85%-22.50%,也较地膜覆盖相应增高1.42%-51.56%和7.75%。秸秆覆盖增高土壤营养物质的含量后,显著增加树体内的营养物质,分析9种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Fe、K含量增加最显著,前者可比对照高16.61%,后者高52.02%。土壤中P、K、Zn、Fe和树体内含量呈高度正相关。秸秆覆盖的效应显著优于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89.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种植模式产量效应模拟与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军  邵明安  王立祥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599-1603
 利用作物生长模型软件包DSSAT3 ,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地区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效应与年际变异情况 ,并采用耗水系数、耗氮系数和经济收益值 ,综合评价了各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 ,选择出了关中平原区、渭北高原区资源利用效益高、经济效益好的最优种植模式 ,分别为冬小麦 夏玉米、春玉米。研究为种植模式的效益评价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0.
云南高原湖泊地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云南高原湖泊独特的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现状,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高原湖泊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泊区域典型代表玉溪市近30年水资源变化情况为案例,运用集对评价法对高原湖泊水资源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2005-2007年水资源脆弱性程度为中度脆弱,并呈现一定的恶化趋势,表明目前高原湖泊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显著错位情况,亟待加强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