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04篇
  免费   823篇
  国内免费   1594篇
林业   1398篇
农学   667篇
基础科学   590篇
  5507篇
综合类   5845篇
农作物   147篇
水产渔业   99篇
畜牧兽医   368篇
园艺   148篇
植物保护   952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487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438篇
  2019年   520篇
  2018年   388篇
  2017年   714篇
  2016年   812篇
  2015年   649篇
  2014年   842篇
  2013年   927篇
  2012年   1192篇
  2011年   1081篇
  2010年   857篇
  2009年   830篇
  2008年   740篇
  2007年   819篇
  2006年   698篇
  2005年   553篇
  2004年   425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Land cover data for landscape ecological studies are frequently obtained by field survey. In the United Kingdom, temporally separated field surveys have been used to identify the locations and magnitudes of recent changes in land cover. However, such map data contain errors which may seriously hind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 the extent and locations of rare landscape featur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xt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sets of maps derived from field surveys within the Northumberland National Park in 1991 and 1992. The method used in each survey was the Phase 1 approach of the Nature Conservancy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Differences between maps were greatest for the land cover types with the smallest areas. Overall spa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ps was found to be only 44.4%. A maximum of 14.4% of the total area surveyed was found to have undergone genuine land cover change. The remaining discrepancies, equivalent to 41.2% of the total survey area, were attributed primarily to differences of land cover interpretation between surveyors (classification error). Differences in boundary locations (positional error) were also noted, but were found to be a relatively minor source of error.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tection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 habitat mapp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2.
梯田基线设计,多采用经验法,等高等宽不好兼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往往只能定性,不能量化,由此设计出的梯田埂线,难以得出最佳梯田断面。如根据地形图等高线走向趋势,选择代表地面走向的等高线,通过概化分析,以数学函数式表达等高线,使其横贯坡面切割等高线为最少,以此作为梯田地埂基线,由其函数对应值,在实地进行坐标放线,即可做到等高布设、等宽兼顾和“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定量化,既满足机械作业对曲率半径的要求,也避免了施工时的大切大垫。  相似文献   
43.
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础,退牧还草工程是恢复、更新天然草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新疆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棉田土壤环境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析普通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地膜 秸秆覆盖3种覆盖物对旱地棉田土壤环境、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栽培能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调节土壤温、湿度,协调水热资源利用的同步性;秸秆覆盖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钾含量;在棉花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棉株的光合能力从而防止棉花早衰,增加铃重,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45.
阜康绿洲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与肥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电导、可溶性总盐含量和pH作为指标,将阜康绿洲的盐渍化类型划分为9种,其中以强盐渍土和盐土为主,在纬度梯度上从南至北,即从洪积扇下部到沙漠按照中盐渍土-强盐渍土-盐土-强盐渍土-盐土-非盐渍土的顺序依次分布。而土壤含水率却是从洪积下部至扇缘溢出带逐渐升高,在细土平原地区差异较大,在沙漠中又迅速降低。通过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全量N、P、K和速效N、P、K的分析,结果表明阜康荒漠自然状态下土壤肥力很低,各养分含量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在纬度梯度上逐渐升高又在沙漠中降低。通过水盐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全N、P和速P与含水率、电导、总盐均具有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H成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由于盐生植物的多样性,在盐渍土和盐土土壤肥力并无显著降低,只是土壤溶液的高盐浓度限制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因此防止和治理土壤盐渍化是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从吉林省荒地资源的实际出发 ,在荒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对吉林省荒地资源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融合、分析、处理 ,可以直观获得荒地资源的生态适宜度等级 ,从而提高评价效率 ,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本文利用 RS、GIS的高新科技手段 ,对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划分与评价进行了认真研究 ,编制出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图 ,对各不同土地资源质量等级进行了评价 ,为该地区确定最佳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草原区沙地放牧草地合理利用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草原区沙地放牧草地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出现大面积退化和沙化现象的分析 ,探讨了沙地放牧草地合理利用的途径 ,认为对于沙地放牧草地的保护 ,重点应放在草地的合理利用方面。通过以草定畜 ,合理调整载畜量 ;建立合理的利用制度 ;发展季节畜牧业 ;调整畜群结构 ,增加良种畜比例 ;以及改良天然草地 ,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等措施 ,达到草原区沙地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9.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   总被引:20,自引:15,他引:20  
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了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就导致了土地退化的发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资源的退化表现为:土壤肥力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伴随的经济发展的落后。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土地退化的治理,基本方法仍是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物方法。但对土地退化的恢复与生态系统的重建的研究,需要经过谨慎设计的长期实验。绿洲荒漠交错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是绿洲的保护屏障,而且在绿洲经济的发展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回顾,讨论了在不同地区进行的长期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为因素参与的退化土地恢复与生态重建,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产生土地退化的原因,不仅仅是土地资源特点与自然环境这样一些自然因素,还包括一些社会与经济因素。因此退化土地的恢复与生态重建的成功,需要一种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
“三北”防护林甘青宁类型区土地沙漠化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是“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甘青宁类型区土地沙漠化遥感调查成果总结。该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5878.37km2,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沙漠化土地分别为3020.30km2,7277.44km2、7085.59km2t和8495.04km2.文中对沙漠化土地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筛出合理的农林牧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