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并进一步指明了不同致病类群在我国的分布频率及Ht基因的可用范围。  相似文献   
72.
稗草致病菌--尖角突脐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稗草病株上分离到一尖角突脐孢菌.对该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其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2℃,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4~6, 对光照无要求; 碳、氮、磷和硫等元素是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必需元素,钾和镁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入少量的铁和锌对菌丝生长有利,铜元素抑制该菌的生长; 缺碳和氮素明显影响菌落的生长.该菌生长最合适的速效碳源是葡萄糖,缓效碳源是玉米粉,最适无机氮源是硝酸铵,最适有机氮源是酵母粉; 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合温度范围为20~30℃; 分生孢子快速萌发的酸碱条件为初始pH4~7,最佳初始pH值为5; 光照不利于分生孢子快速萌发.  相似文献   
73.
玉米抗大斑病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抗大斑病研究的现状,论述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并分析了在抗大斑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在维护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玉米抗病育种工作急需解决的难题及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4.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金欣  吕淑霞 《玉米科学》2011,19(3):138-140
利用含Htl、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号12个生理小种,有能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也有能同时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致病性小种,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其中,0号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47.8%和19.5%。所鉴定的113个菌株对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7.2%、21.2%、4.4%和15.9%。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的变异频率趋于复杂化。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Exserohilum turcicum causes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NCLB), an important disease occurring in maize producing areas throughout the world. 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ivars resistant to E. turcicum seems to be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 to control NCLB damag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enables breeders to improve selection efficiency.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identif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d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NCLB resistance.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was used to search for RAPD markers linked to NCLB resistance genes, using F2 segregating population obtained by crossing a susceptible inbred ‘209W’ line with a resistant inbred ‘241W’ line. Two hundred and twenty-two decamer primers were screened to identify four RAPD markers: OPA07521, OPA16457, OPB09520, and OPE20536 linked to NCLB resistance phenotype. These markers were converted into dominant SCAR markers: SCA07496, SCA16420, SCB09464, and SCE20429, respectively. The RAPD and SCAR markers were developed successfully to identify NCLB resistant genotypes in segregating progenies carrying NCLB resistant traits. Thus, the marker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should be applicable for MAS for the NCLB resistance in waxy corn breed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76.
采用带菌玉米粒接种法,完成辽宁省11个玉米主栽品种对12个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抗病性鉴定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相关。  相似文献   
77.
为筛选和创制玉米抗病种质资源提供试验依据,研究鉴定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类别,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发生的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为Ht3/Ht1、Ht2、HtN型生理小种,得出此病原菌菌丝最适合生长的pH为7,适合生长温度为20~30℃,菌落在查氏(NaNO3)培养基上生长优于查氏〔(NH4)2SO4〕培养基,菌丝生长速率在玉米面培养基中最大,平均生长率为1.55cm.d-1,蔗糖为碳源时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73cm.d-1,以NaNO3为氮源时菌落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70cm.d-1。在影响孢子萌发的因素中,pH为7时,孢子萌发率达到最高;在23~35℃时,不同碳源和氮源对孢子萌发影响不大,孢子萌发率均可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78.
东北及华北春玉米骨干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国  程高峰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01-2003
通过对东北及华北春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35个骨干品种田间接种玉米大斑病菌,进行品种抗性分析,以明确品种抗病性差异,为品种合理应用、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不同地区提供的相同品种表现出不同抗性,供试玉米品种整体上对玉米大斑病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79.
采用在植株上接种不同浓度的丝黑穗病菌、弯孢菌叶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以及不同玉米螟虫量,研究不同病级和虫量对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损失的影响,同时对玉米螟(A)、弯孢菌叶斑病(B)、大斑病(C)、丝黑穗病(D)的复合发生为害(ABCD)损失和经济阈值进行简单探讨。研究表明,病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产量构成因素,病级和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显著正相关;病虫之间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产量损失率占四者单独造成产量损失率之和的41.48%,其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80.
突脐蠕孢与弯孢原生质的双亲灭活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灭活原生质体方法,对致病力强、产孢量低的突脐蠕孢EM菌株和致病力较弱、但产孢量高的弯孢CL菌株两株稗草致病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通过观察形态、生物学及抑草活性等特性筛选融合子。结果表明,2%溶壁酶+2%蜗牛酶处理获得两亲株的原生质体释放数量最高,CL和EM分别达1.25×106个/ml和1.21×106个/ml;再生培养基○c处理的CL和EM原生质体再生率分别达14.7%和13.2%。EM利用热灭活55℃5min;CL利用紫外灭活30s,距离20cm,照射时间4min;聚乙二醇促融,获得3个融合子。融合子在孢子形态上与亲株存在明显差异,其菌丝生长速度、孢子产量、对稗草根生长的抑制作用等也与双亲菌株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