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6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林业   258篇
农学   85篇
基础科学   120篇
  1206篇
综合类   930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89篇
园艺   146篇
植物保护   2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21.
深根系杂草是豫西旱塬危害苹果树、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分降低、病虫危害加重的主要恶性杂草,在重发果园,可造成产量损失15%~30%,果实品质明显下降,对此,我们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除技术,现将研究结果简介如下。1深根系杂草的种类通过普查初步查明,果园杂草发生危害较重的深根系杂草有大碱草、白茅、莎草、小旋花、田旋花、小蓟等。2深根系杂草的发生规律2.1深根系杂草的消长规律据观察,上述6种杂草均为多年生杂草,一般在10月下旬~12月初,当年成熟的种子落地萌发,然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叶片发红或枯干,进入越冬,翌年春季地下根茎或落地的种…  相似文献   
22.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西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建设"蚕桑之乡"和西北蚕桑大县的战略部署,努力奋战三年实施了"万亩桑"大会战工程,新增桑园1800hm2,全县桑园达到2950hm2,年养蚕2万张,生产鲜茧700t,蚕农增收1000多万元.2004年春蚕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县平均张产茧36kg,高产户张产茧最高达到64.5kg,蚕桑已成为本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近年来桑树病虫害发生种类增加,一般为害损失达30%左右,为害比较严重达到50%,有些特别严重的造成当季蚕不能饲养.为此开展桑树病虫害研究与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3.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研究一撂荒演替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系统聚类法划分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的次生演替阶段,可以定量的认识不同年限、立地条件下撂荒地群落的相似性,结合DCA数量排序确定撂荒地的演替阶段或序列。其撂荒演替的各阶段分别为: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其它杂类草群丛→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群丛→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多年生草种或小灌木的共优群丛一根茎禾草冰草(Agropyroncristatum)群丛→多年生草本或丛生禾草+一年生杂类草群丛→多年生草本群丛→小灌木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群丛→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或密丛型禾草群丛→短根茎密丛型禾草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群丛。  相似文献   
24.
黄土丘陵区草本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植被组成的主体,而草本植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势群落,在黄土高原恢复植被和水土保持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本试验选取黄土丘陵区不同纬度下的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草本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并验证等速生长关系,以期为黄土丘陵区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建设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在纬度梯度35.95°~38.36° N变化范围内,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4.60~204.32 g·m-2,平均值156.968 g·m-2,变异系数为27.83%;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8.88~829.64 g·m-2,平均值469.21 g·m-2,变异系数为48.87%;草本群落地下/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 0.93~4.49,平均值2.89,变异系数为39.18%。草本群落生物量(地下、地上)大小顺序均为: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草原-荒漠带,且地上、地下生物量随纬度梯度变化规律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2)草本群落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达到0.59,且符合等速生长关系。(3)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与年均降水、年均温、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生物量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影响机理还需进一步结合植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方面的综合研究才能做出准确结论。  相似文献   
25.
定西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侵蚀沟道分级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trahler提出的地貌几何定量数学模型分级方法和基于沟道开析度、割裂度、主支沟系数的侵蚀沟道分类方法,对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安家沟流域和高泉沟流域具有典型性的15条侵蚀沟道进行分级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主支沟状况和割裂状况能大致反映沟道的侵蚀特征,强度割裂型和主沟型沟道、中度割裂型和半主沟型沟道有一定相关性。提出了强度割裂型和主沟型沟道、中度割裂型和半主沟型沟道、弱度割裂型和半主沟型沟道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6.
冯建伟 《现代园艺》2014,(18):37-38
<正>黄土丘陵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黄土地貌形态。它是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区雨季集中于7、8月份、降水强度较大,被地表流水冲刷形成的。黄土丘陵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形成水分条件完全不同的小环境,而且本地区的水分蒸发量大,增加了人工造林的难度。过去这一地区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造林技术运用不当,在造林中把关不严,加之受恶劣的气候影响,春季造林时干旱多风,根系供水能力弱,导致苗木失水死亡,即  相似文献   
27.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影响,以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肥配施有机肥(NM)、磷肥配施有机肥(P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NPM)8个处理,应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了30 a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较CK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与CK相比,施用化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微生物量氮、磷含量显著提高;除NM处理外,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较CK处理均显著提高。长期单施化肥、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微生物量C∶N显著低于CK处理,等量施磷处理(P、NP、PM、NPM)的微生物量C∶P、N∶P均低于CK和其余施肥处理,而NM处理的微生物量C∶P、N∶P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全氮(F=13.9,P=0.002)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最大,解释了微生物量变化的5.3%,各理化性质的影响顺序为全氮全磷pH有机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氮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酸碱度发生改变,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作用。而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增强微生物对碳、氮、磷等元素的吸收利用,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陇东旱塬‘红富士’苹果郁闭园4种改造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陇东旱塬‘红富士’苹果郁闭园几种改造方法。结果表明,在增施有机肥、拉枝开角的基础上,隔行缩行、隔株缩株、隔株蹲腹接、隔株间伐4种改造方式对促迚苹果成花、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均有明显作用。改造后5年内,隔行缩行、隔株缩株产量较高;隔株蹲腹接和隔株间伐果实品质最佳;隔行缩行、隔株蹲腹接果园成本最低,果园纯收益最高。综合各种因素,改造低效苹果园,在增施有机肥和拉枝开角的基础上,隔行缩行是首选,其次为隔株蹲腹接,最后为隔株间伐。  相似文献   
29.
通过在陕西渭南渭北旱塬,选择油松、侧柏、紫穗槐等造林树种,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试验,分析总结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综合配套技术的6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0.
正我一直从事农机化技术服务工作,一年四季行走农村,目睹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进步,见证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即往昔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扶犁耙,鞭催牛,一年四季泥作伴"的辛苦劳作,发展到如今"耕田用铁牛,插秧不弯腰,开沟不用锹,抽水抗旱只用油和电"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耕牛——犁耙——铁牛吉水县文峰玉山村农民胡礼华,种了快四十年的田,耕田一直是用耕牛拉犁耙。直到2006年享受补贴,购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旋耕机,告别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