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261.
周璇  王璐  谢跃 《畜牧与兽医》2023,(9):125-133
寄生虫小G蛋白(small G-proteins或small GTPases)是一类结合和水解GTP的蛋白。作为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桥梁,寄生虫小G蛋白与虫体不同调控因子和效应器分子相互作用,介导了寄生虫的营养、发育与寄生等重要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大量运用,寄生虫小G蛋白种类及其功能也在被不断更新。研究表明,寄生虫小G蛋白家族不仅参与虫体的生长和发育,而且在寄生虫与宿主互作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有关寄生虫小G蛋白的研究缺乏系统、全面的归纳、分析和总结,本文在介绍小G蛋白家族的基础上,综述近年来寄生虫小G蛋白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提出小G蛋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抗寄生虫药物靶点候选,为寄生虫病防控药物研究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262.
有机硅桶混助剂是一类广泛应用的农药助剂,具备润湿、延展和渗透等特性,与农药混合喷施可起到显著的增效作用,有助于提高农药利用率。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有机硅桶混助剂对蜜蜂、天敌昆虫和水生生物等非靶标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毒理学风险;此外,甲氧基封端聚氧乙烯醚改性三硅氧烷还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本文介绍了有机硅桶混助剂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应用,重点讨论了有机硅桶混助剂的毒理学风险、其典型成分在不同基质中的分析方法及残留浓度水平,总结了国内外桶混助剂的管理现状,分析了桶混助剂的环境风险,以期为我国开展及完善桶混助剂的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3.
为评价血根碱对环境有益生物的风险,测定40%血根碱母药对日本鹌鹑、家蚕、斑马鱼、意大利工蜂、大型溞和斜生栅藻6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血根碱对日本鹌鹑急性经口 7 d-LD50值为556 mg/kg体重,家蚕急性经口 96 h-LC50值为680 mg/L,意大利工蜂急性接触 48 h-LD50 值为 37.7 μg/蜂;急性经口 48 h-LD50值为 46.2 μg/蜂;对斑马鱼96 h-LC50值为0.64 mg/L,大型溞48 h-LC50值为 0.34 mg/L;斜生栅藻72 h-ErC50为285 μg/L,72 h-EyC50为61.1 μg/L。研究表明,血根碱母药对日本鹌鹑、家蚕、蜜蜂均为低毒,而对斑马鱼、大型溞、斜生栅藻表现为高毒。血根碱具有一定风险性,其产品开发应以旱田作物有害生物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264.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抗虫作物进入商业化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诸多惠益的同时,对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特别是抗虫作物对农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靶标生物和非靶标生物影响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结果的总结分析,分析了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我国抗虫玉米环境安全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5.
农药喷施过程中雾滴沉积分布与脱靶飘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农药通过空气运输并沉积到靶标植物表面(叶片或其它部位)、地面(土壤表层)以及大气(随风飘移)等不同部分的沉积进行研究。以苦苣菜、棉花和稗草作为靶标植物,取其不同生长阶段(总叶面积分别为15、135、300 cm~2)作为研究对象。在开路式风洞喷施加有荧光示踪剂喷雾介质,通过清洗并分析植物叶片、地面上放置的聚酯薄膜卡和风洞中悬挂的聚乙烯线测定荧光剂含量,分析不同体积中径、喷雾角、雾滴速度、流量、喷头高度、风速、植物类型、生长阶段等因素时的农药雾化后的分配过程,定量测试不同参数对农药在植物、地面和大气中的沉积比例分配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跨帧技术的粒子图像测速系统来增加测速范围,包括激光成像系统、脉冲发生器和分析软件。结果表明,喷雾角、雾滴速度、流量、植物类型等参数对植物、地面和大气等不同部分农药分配比例的影响不大,而雾滴粒径、喷头高度、风速、植物生长阶段对植物、地面和大气等不同部分农药分配比例的影响显著。当雾滴粒径由445μm减小到181μm时,地面上的沉积比例由82.7%减少到57.7%,空气中飘移部分的比例由30%减少到0.8%。当喷雾高度为40~60 cm、风速2~4 m/s时,农药在植物上的沉积比例都达到13.4%以上。因此,喷施农药时,应尽量使喷雾高度为40~60 cm,风速小于4 m/s,并根据防治目标、附近环境确定雾滴粒径。当喷施土壤活性除草剂等农药时,应选择产生较大的雾滴粒径,以增加在地面(土壤)上的沉积比例;而对于防治飞行类害虫,农药在空气中飘移部分的比例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所以较小的雾滴更加有效。靶标植物本身的特性也会影响农药的有效沉积效率,植物的生长阶段越靠后,叶面积越大,农药在植物上的沉积比例越高,在地面上沉积部分的比例越低,喷施除草剂时,尽量减少药剂在单子叶作物叶片上的沉积,增加在双子叶靶标杂草上的沉积量。选择不同的参数,将导致植物上的药剂有效沉积明显不同,也会引起农药流失部分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66.
作为陆地森林生态系统骨架的树木长期遭受有害生物胁迫,危害林木正常生长,甚至造成林木死亡,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为了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靶标及灾害区域的快速、准确检测和监测,需要识别获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靶标对象的特征。本研究首先重点围绕生物胁迫之植物病害、植物虫害、鼠(兔)危害、有害植物等直接靶标及其危害的间接靶标的主要特征分析,综述国内外采用不同途径检测和识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靶标的技术和装备研究概况。然后建议组织跨学科力量,探索研究基于植物胁迫预警靶标识别、传感网络协同防御控制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靶标识别技术及综合防治智能化系统。展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靶标识别被动传感技术和主动传感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根据植物在生物胁迫下的物理化学特征表现开展机器视觉、气敏、力敏、热敏、声敏等防治靶标的被动传感技术研究,利用激光雷达扫描、光声效应主动引诱以及电子昆虫和气味主动引诱等主动传感技术,以解决被动传感难以识别特定有害生物靶标的问题,以及研发设计生物、磁敏、湿敏、热敏等新型传感器和研究超声波、LiDAR、辐射、卫星图像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靶标的识别精度。最后围绕植物根系、野生哺乳...  相似文献   
267.
【背景】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6年以来迅速扩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目前已入侵我国27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化学防治是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应急防控措施,经过几年的药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防治策略的有效性。其发生范围持续北扩,而目前2020—2021年国内不同种群及长城防线种群抗药性现状以及年度间变化性研究较少。【目的】 明确我国不同区域种群(包括长城防线)的抗药性现状与差异,为草地贪夜蛾防控的科学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采集1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样本,通过对单头样本杀虫剂靶标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分析2020—2021年采自13省(自治区、直辖市)47市(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的362头个体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和双酰胺类杀虫剂靶标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草地贪夜蛾部分个体在氨基甲酸酯类药剂靶标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基因ace-1上存在突变,种群有6种ace-1基因型。ace-1基因检测到A201S和F290V位点突变;其中A201S均为抗性杂合突变,突变频率为8.4%;F290V为14.9%的抗性纯合突变和25.7%的杂合突变,未检测到G227A位点突变。重点防范区F290V位点突变频率高于迁飞过渡区和周年繁殖区,而在A201S位点突变频率均低于两区。长城防线、黄淮海阻截攻坚带、长江流域以及西南华南监测防控带ace-1基因突变频率均较高。A201S和F290V突变频率在2021年均较2020年种群略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靶标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基因vgsc和双酰胺类药剂靶标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基因ryr均未检测到靶标基因突变。【结论】 草地贪夜蛾种群氨基甲酸酯类靶标基因已发生较高频率的突变,说明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产生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在草地贪夜蛾的防控中应尽量减少使用。本研究显示草地贪夜蛾拟除虫菊酯类和双酰胺类杀虫剂靶标基因尚未检测到突变,这两类杀虫剂可与其他作用机制药剂科学轮换用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控,鉴于目前已检测到这两类药剂的靶标基因突变个体,以及其国内近缘种甜菜夜蛾对这两类药剂存在较为普遍的杀虫剂靶标基因突变等情况,今后应开展草地贪夜蛾在室内外药剂高选择压力下以及寄主变化对主要防控药剂的靶标基因突变的影响,并加快抗药性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研究。  相似文献   
268.
针对丘陵果园传统大型施药装备入园难、施药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及药液浪费严重等问题,根据丘陵果园农艺特点和病虫害防治需求,设计一种丘陵果园自走式小型靶标跟随喷雾机,可配合植保无人机作业,提升果树冠层药液覆盖效果。喷雾机上集成靶标探测追踪系统与自主导航系统,靶标跟随喷雾机构采用双喷头联动式设计,喷雾角度与高度的调节范围根据雾滴运动规律进行确定,实现了果园植保自主作业。果园试验结果表明,对靶喷雾时果树冠层不同高度叶片正面的平均雾滴沉积个数变异系数为34.22%,同一高度不同采样点叶片正面的平均雾滴沉积个数变异系数为34.56%,相比于非对靶喷雾,喷施用水量、地面流失量与冠后飘移流失量分别降低26.70%、84.93%和53.50%,在减少药液浪费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果树冠层中下部叶片正面的雾滴分布均匀性。  相似文献   
269.
采用田间试验,鉴定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对转基因玉米ZZM030和对应的非转基因对照祥249进行不同用量的草甘膦、草铵膦及非靶标除草剂的喷施处理,分别在用药后7、14、28 d调查和记录成苗率、植株高度、药害症状,评价该转基因玉米品系的目标性状有效性和对非靶标除草剂耐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ZZM030对草铵膦和草甘膦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对玉米田其他常用除草剂阿特拉津和烟嘧磺隆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不耐受玉米敏感型除草剂精喹禾灵和稀禾啶。  相似文献   
270.
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通道是细胞膜上一类重要的阳离子通道,参与昆虫视觉、嗅觉、听觉、温度感知及机械感知等感觉功能的形成。其中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通道为TRP家族中的一类亚家族,其成员nanchung (Nan)和inactive (Iav)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复合物是杀虫剂吡蚜酮、双丙环虫酯以及氟喹酮的分子靶标。研究表明,TRPV通道调节剂类药剂的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神经毒性杀虫剂。如吡蚜酮和氟喹酮会抑制桃蚜Myzus persicae的取食行为;吡蚜酮通过作用于昆虫的弦音感受器,使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表现出后足抬起并伸展的独特中毒症状;吡蚜酮和氟喹酮能影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重力感受和听觉感受,破坏其正常的负趋地性行为;吡蚜酮能够干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黑腹果蝇的生殖行为,有效抑制其下一代种群数量,从而表现出持效期长的特点。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吡蚜酮普遍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