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9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喷杆式喷雾机雾流方向角对药液沉积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了研究喷杆式喷雾机的雾流方向角对靶标上药液沉积量的影响,设置±40°、±30°、±20°、±10°、0° 9个雾流方向角,选用标准扇形雾喷头ST120-015,喷雾压力0.25 MPa,分别以1.18 m/s、0.59 m/s的前进速度,按照150 L/hm2和300 L/hm2的喷量针对水平靶标和垂直靶标进行喷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变雾流方向角会增加药液在水平靶标上的沉积量,药液在中部和下部靶标沉积量的增加程度比上部显著,喷量150 L/hm2和300 L/hm2的最佳喷雾雾流方向角分别为20°和30°;对于垂直靶标,喷量150 L/hm2时改变雾流方向角只会增加上部和下部靶标的药液沉积量,而喷量300 L/hm2时改变雾流方向角会使上、中、下三部分靶标的沉积量都增加,且增加程度一致。当喷量150 L/hm2时垂直靶标的最佳雾流方向角为20°~40°,喷量300 L/hm2时的最佳雾流方向角为30°。试验结果表明喷杆前进速度会对最佳雾流方向角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2.
除草剂生测靶标是在除草剂开发过程中,对除草活性物质进行普筛、初筛、复筛以及深入筛选的作用对象,是考察拟开发物质是否具有除草活性、除草活性高低、作用快慢、具有怎样的作用方式等药效特性的靶向性杂草。除草剂生测研究的工作特性要求构建的杂草靶标要为农田代表性杂草、易于培养、生长速度快且生长相对均匀一致。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又名箭叶旋花、中国旋花、小喇叭花,属双子叶植物旋花科旋花属,多年生草本,茎无毛,根状茎横走。茎平卧或缠绕,有棱。蒴果球形或圆锥状,无毛;种子椭圆形,无毛。  相似文献   
23.
除草剂生测靶标是在除草剂开发过程中.对除草活性物质进行普筛、初筛、复筛以及深入筛选的作用对象.是考察拟开发物质是否具有除草活性、除草活性高低、作用快慢、具有怎样的作用方式等药效特性的靶向性杂草。除草剂生测研究的工作特性要求构建的杂草靶标要为农田代表性杂草、易于培养、生长速度快且生长相对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24.
雷公藤生物碱制品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性评价是新农药开发及应用的重要基础。参照国家环保总局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制定的《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测定了95%雷公藤总生物碱、1.0%雷公藤生物碱微乳剂、雷公藤乙醇浸膏和助剂系统对生态环境中非靶标生物的毒性。结果表明:95%雷公藤总生物碱对鹌鹑为高毒,对蜜蜂、家蚕为中毒,对鲤鱼、蚯蚓、蝌蚪均为低毒;1.0%雷公藤生物碱微乳剂对蝌蚪为高毒,对鹌鹑和家蚕为中毒,对鲤鱼、蜜蜂和蚯蚓均为低毒;雷公藤乙醇浸膏对鹌鹑为中毒,对蜜蜂、家蚕、鲤鱼、蚯蚓和蝌蚪均为低毒;助剂系统对供试生物均为低毒。由此可见,雷公藤生物碱制品对环境生物较为安全,但在桑园和水田附近慎用,并应注意对鸟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25.
<正>农药使用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保障农业丰产丰收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农药同时又是把"双刃剑",如果选择或使用不当,可能会伤及非靶标生物和有益生物,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农药使用技术性强、要求高,同时由于农业病虫害种类多,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也多,一些农民对新农药品种缺乏了解,加之宣传、指导力度不够,导致盲目用药、违禁用药、滥用药等用药不当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这不  相似文献   
26.
致病疫霉是引起番茄、马铃薯晚疫病的植物病原卵菌,其分泌的效应蛋白在抑制寄主免疫方面发挥重要功能。鉴定效应蛋白的寄主靶标对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高效马铃薯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并通过筛选致病疫霉无毒蛋白PiAVR3b的互作蛋白来评价构建文库质量。分别提取接种致病疫霉后24 h和48 h的马铃薯栽培种‘合作88’叶片RNA,等量混合后构建cDNA文库。次级文库容量为1.6×10~7 cfu/mL,重组率为100%,插入片段平均在1 000 bp以上。以PiAVR3b为诱饵,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初步获得10个候选靶标蛋白。经点对点验证,进一步确定了4个与PiAVR3b互作的靶标蛋白,分别是马铃薯MYB-like蛋白、线粒体外膜孔蛋白、碳分解代谢抑制蛋白、肽基脯氨酰异构酶。本研究构建的酵母双杂交文库为致病疫霉效应蛋白靶标筛选及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以及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原虫病。寄生虫入侵宿主后的发育和繁殖需要大量的嘌呤核苷酸,相应的嘌呤碱基在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对 应的嘌呤核苷酸。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一类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重要代谢酶,广泛存在于寄生原虫中。寄生原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主要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次黄嘌呤 - 鸟嘌呤 - 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两者在寄生原虫中分别催化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黄嘌呤核苷酸合成,从而参与寄生原虫的多个生化代谢过程,不仅为寄生原虫核酸生物合成等提供前体物质,还为虫体提供通用能量载体。由于寄生原虫的嘌呤补救途径明显区别于宿主的从头合成途径,且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寄生原虫嘌呤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因而近年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成为抗原虫药物候选靶标的研究热点,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潜在靶标,特异性筛选、设计抑制剂,并开发抗寄生原虫药物取得重要进展。以利什曼原虫、锥虫、疟原虫和弓形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重点,综述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抑制剂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寄生原虫药物靶标研究与新型抑制剂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文心兰miR168的分子进化特性,揭示文心兰miR168a及其候选靶基因响应软腐病菌侵染的表达模式。【方法】以文心兰miRNA文库、转录组数据库及miRbase数据库获取的植物miR168前体和成熟体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保守性分析、前体二级结构分析及靶基因预测;通过PCR技术克隆文心兰miR168a前体,采用qRT-PCR技术分析miR168a及其候选靶基因在文心兰不同组织(根、叶、假鳞茎)和感染软腐病(0,12,24,36和48 h)不同时间的表达模式。【结果】植物miR168序列保守性较高,来源于miR168前体的5p臂保守性高于3p臂,miR168前体分歧较大,茎序列的保守性高于环序列;从文心兰中克隆得到93 bp miR168a前体序列,包含21 nt miR168a成熟体序列。进化分析表明,物种亲缘关系对其前体和成熟体序列的形成影响较小;二级结构显示,文心兰miR168a前体能形成典型的发卡结构,其成熟体位于前体的5p臂;随着软腐病侵染时间延长,文心兰miR168a与其候选靶标RNA剪切复合体核心蛋白(AGO1)、RPM1互作蛋白(RIN4)、羧酸酯酶(CXE8)的表达趋势基本呈负相关,而与其候选靶标RNA解旋酶(PRH47A)、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UCH)的表达趋势呈正相关,说明可能存在其他miR168家族成员或miRNAs同时调控。【结论】文心兰miR168与其他植物miR168进化上兼具保守性和特异性,miR168a上调表达可能会增强文心兰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29.
播娘蒿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及靶标抗性分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麦田杂草播娘蒿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及靶标抗性分子机理,采用整株-剂量响应法测定了播娘蒿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通过克隆测序进行了靶标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并通过测定靶标酶离体活性,分析了抗性和敏感种群播娘蒿ALS对双氟磺草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与敏感种群TS 相比,抗性种群G130 对双氟磺草胺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药性指数为108.6;在G130种群中随机抽取100株,对其ALS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发现,33%植株ALS 的第197位脯氨酸突变为苏氨酸,40%植株ALS 的第574位色氨酸突变为亮氨酸,27%植株的ALS 同时存在上述两种突变。ALS 离体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对抗性种群ALS 的活性抑制中浓度为敏感种群的137.8倍。这说明,播娘蒿抗性种群ALS 关键位点氨基酸的突变可能是导致其对双氟磺草胺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0.
对中国农药信息网 (http://www.icama.org.cn/) 上登记的21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出单剂登记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大、离群高值点数多的8种杀菌剂 (三唑酮、丙环唑、三唑醇、粉唑醇、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和氟环唑),分别从登记的农药剂型、作物、防治靶标等方面对其以单剂登记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进行统计分析,从中进一步筛选出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大、离群高值点数较多的3种有效成分 (戊唑醇、氟环唑和丙环唑)、4种登记作物 (草坪、香蕉、香蕉树和小麦) 和3种登记防治靶标 (褐斑病、叶斑病和白粉病) 进行组合,并对目前已登记的10种“有效成分-作物-靶标”组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 丙环唑防治草坪褐斑病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最高 (936.00 g/hm2),且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数值最大 (180.00~936.00 g/hm2);2) 氟环唑防治香蕉叶斑病的离群高值点数最多,且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最大 (62.50~450.00 g/hm2);3) 在防治小麦白粉病上,戊唑醇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差异值最大 (51.60~262.50 g/hm2),且离群高值点数最多。为减少农药用量,建议在田间防治作物病害时,优先选择推荐有效成分用量较低的农药品种 (包括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更低的农药剂型和生物活性更高的农药有效成分)。另外,针对同一种农药制剂产品,建议不同厂家能统一确定合理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未来农药登记时将在农药最低有效剂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作物的特定防治靶标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农药的合理减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