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67篇
  免费   1286篇
  国内免费   1718篇
林业   1614篇
农学   2344篇
基础科学   429篇
  1592篇
综合类   22502篇
农作物   1323篇
水产渔业   1465篇
畜牧兽医   8179篇
园艺   8083篇
植物保护   3240篇
  2024年   364篇
  2023年   1118篇
  2022年   1177篇
  2021年   1223篇
  2020年   1218篇
  2019年   1380篇
  2018年   833篇
  2017年   1207篇
  2016年   1523篇
  2015年   1633篇
  2014年   2451篇
  2013年   2104篇
  2012年   2918篇
  2011年   3013篇
  2010年   2637篇
  2009年   2617篇
  2008年   2793篇
  2007年   2474篇
  2006年   2167篇
  2005年   2082篇
  2004年   1951篇
  2003年   1708篇
  2002年   1412篇
  2001年   1300篇
  2000年   1023篇
  1999年   862篇
  1998年   743篇
  1997年   703篇
  1996年   638篇
  1995年   588篇
  1994年   563篇
  1993年   450篇
  1992年   481篇
  1991年   431篇
  1990年   360篇
  1989年   363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5年   21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1.
为研究西瓜对硅的生理响应特征,以西瓜品种"8424"为试材,通过营养液沙培的方式,研究5个硅水平(0、0.3、0.9、1.8和3.2 mmol/L)对西瓜幼苗矿质元素积累、光合色素及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0~1.8 mmol/L硅浓度可使西瓜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在3.2 mmol/L时上述指标降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随硅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变化规律,在1.8 mmol/L时达到最大,较对照分别提高19.45%、55.29%和29.12%,与对照差异均极显著(P<0.01),蒸腾速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0~0.3 mmol/L硅浓度促进叶片对Mg、Ca元素的吸收积累,0.9~3.2 mmol/L硅浓度抑制叶片对Mg、Ca元素的吸收积累;0.3~3.2 mmol/L硅浓度不利于叶片对Fe、Mn元素的吸收积累。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7,(9):22-26
本试验采集了保育(60±3)d、肥育(170±5)d和妊娠(妊娠70±4)d三个阶段的梅山猪新鲜猪粪各10份,比较三个阶段猪粪的好氧与厌氧反硝化菌数量以及粪样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保育猪猪粪中好氧反硝化菌和厌氧反硝化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肥育猪猪粪(P0.05),与妊娠母猪猪粪差异不显著(P0.05);猪粪中的凯氏氮、硝酸氮、铵态氮含量、碳氮比和异戊酸含量以保育猪最高,肥育猪次之,妊娠母猪最低(P0.05);粪中的有机质和戊酸含量则以肥育猪猪粪最高,保育猪猪粪次之,妊娠母猪最低(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猪粪中好氧反硝化菌数量仅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H、凯氏氮及碳氮比无相关性(P0.05);厌氧反硝化菌与猪粪中各项理化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禾谷镰孢菌FGSG0948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禾谷镰孢菌为试材,采用Split-Marker基因敲除技术构建基因敲除盒,PEG (聚乙二醇)介导转化法转化禾谷镰孢菌原生质体,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筛选,获得FGSG09482基因敲除突变株。通过观察比较其敲除突变体表型,从而分析鉴定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以野生型PH-1作为对照,敲除突变体的菌落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分生孢子形态没有明显差异,培养滤液颜色没有明显区别。分生孢子侵染番茄果实实验表明,以番茄果实为侵染宿主,对比野生型PH-1,突变体致病力没有减弱。但突变体菌落的生长速率滞后于野生型PH-1;敲除突变体的产孢量低于野生型PH-1;有性杂交实验表明,敲除突变体几乎不产生子囊壳,野生型PH-1可以。本研究初步表明,FGSG09482基因对禾谷镰孢菌菌落的生长速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对禾谷镰孢菌的分生孢子的产量、子囊壳的产生也有影响,推测FGSG09482基因可能与禾谷镰孢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天露1号’是以‘早佳花’为母本‘、W68’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早熟杂交1代西瓜新品种。该品种大棚春播全生育110 d左右,果实发育期32 d左右。第1雌花节位8~9节,雌花节位间隔5~6节。单瓜质量4~5 kg,商品果率90%以上。圆形果,平均果形指数1.0,果面浅绿色覆深绿狭齿带,条纹清晰,果面无棱沟、有蜡粉,果皮厚度中。耐贮性好,耐运性中。瓤色粉红,汁液多,口感好,瓤质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1%左右,最高可达12.5%。植株长势旺盛,田间表现中抗枯萎病和炭疽病,较耐低温弱光。667 m2产量2 500~2 700 kg。适宜在浙江及其他生态类似地区春秋季种植。于2018年4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西南地区主栽油菜品种根肿病抗性,以期为合理品种布局提供依据,降低根肿病的危害和损失。结合病圃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在四川安县、大邑、广汉三地区,采用病圃自然发病法,对80个油菜品种进行根肿病抗性评价,并对22个品种连续3年进行抗性跟踪。结果表明:三地区病圃根肿菌为存在基因型分化的4号生理小种;供试油菜品种中无免疫根肿病品种,安县、大邑、广汉三地感病品种分别占比88.75%、83.75%、87.50%,其中55个品种在三地区均表现感病,即不适宜在根肿病菌为4号生理小种区域种植;抗性跟踪评价显示不同品种的抗性稳定性存在差异。‘浙油50’、‘油罐罐’适宜安县地区种植,‘黄金荚’、‘金油858’、‘油研9号’、‘种都油998’和‘渝黄4号’适宜大邑地区种植,‘志远油8号’适宜广汉地区种植。‘绵丰油5号’、‘德名油1号’表现抗性丧失趋势;‘丰油精’、‘高油48’抗性不稳定;‘矮架早’抗性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16.
《中国瓜菜》2019,(8):80-82
以‘早佳’(8424)为材料研究了双株栽培模式西瓜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以确定大棚西瓜双株栽培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及前景。与常规单株栽培比较,双株栽培能够保证西瓜产量及品质,667 m~2节约生产成本475~575元,纯收入增加685.70~805.25元,可作为一种西瓜简约化栽培技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瓜菜》2019,(12):94-95
根据小果型西瓜的特征特性及内蒙古地区冷凉的气候条件,探索出适宜当地的不整枝、不打权的省工简约化小果型西瓜栽培技术。笔者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情况,从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该技术,对当地小果型西瓜的推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将2株雷公藤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NS33与Penicillium steckii NS6、2株内生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sub sp LG3与Serratia marcescens LY1及其组合分别与雷公藤细胞悬浮共培养,对不同培养体系内雷公藤细胞的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共培养前期,与对照相比,接种单一内生菌株提高了细胞的干重,其中菌株NS6的促生效果最明显;而在共培养后期,无论是单一内生菌还是混合内生菌均对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内生真菌和菌株组合处理的培养液p H值有明显的升高,而内生细菌LY1则明显降低了培养液的p H值,其具有产酸性。另外,当雷公藤细胞同混合菌株共培养时,培养基中总糖消耗量是最大的,而接种单独菌株时则对细胞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接种内生菌会影响雷公藤细胞的POD、CAT及SOD活性,与对照相比,接种单独菌株会更加提升POD与CAT的活性,而细胞MDA含量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杨树外生菌根资源情况的介绍,及总结杨树菌根化育苗技术、菌根对杨树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菌根对杨树抗逆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外生菌根菌在杨树生产应用中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瓜菜》2019,(5):74-75
介绍了在宁夏压砂地种植模式下的嫁接西瓜生产关键技术环节。压砂地西瓜采用嫁接生产技术,可显著提高西瓜植株对土传病害的抗性,土传病害发生率降低83%,西瓜产量提高30%,并且能提高果实贮运性,实现压砂西瓜的规模化、标准化、绿色生产,保证了压砂西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