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390篇
林业   416篇
农学   436篇
基础科学   932篇
  731篇
综合类   2523篇
农作物   211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581篇
园艺   290篇
植物保护   29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t 0-100 cm soil depth under three irrigation treatments, viz., subsurface, drip and furrow irrigation in the greenhouse soil. Th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depths (0-100 cm), and the contents of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DOC and MBC were analysed.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10 yr, during which period th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were kept identic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OC, DOC and MBC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irrigation regime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OC at 0-10 and 80-100 cm soil depths followed the order of furrow irrigation 〉 subsurface irrigation 〉 drip irrigation, whereas at the depth of 10-80 cm followed the order of subsurface irrigation 〉 furrow irrigation 〉 drip irrigation. DOC and MBC contents at 0-100 cm soil depths followed the order of furrow irrigation 〉 drip irrigation 〉 subsurface irrigation, and drip irrigation 〉 furrow irrigation 〉 subsurface irrigation, respectively. The ratios of DOC and MBC to TOC accounted for 4.98-12.87% and 1.48-2.82%,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drip irrigation treatment, followed were in the furrow irrigation treatment, and the lowest in subsurface irrigation treat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contents of DOC, MBC and TOC in all irrigation treatments. The furrow irrigation facilitated the accumulation of TOC and DOC, while drip irrigation increased the MBC. The content of TOC and the ratios of DOC to TOC were the lowest in subsurface irrigation treatment.  相似文献   
992.
1.重播种时期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适宜播期,主要根据温度和土壤墒情来确定。玉米种子能够在10~12℃条件下正常发芽,可作为确定播期的依据。地膜覆盖后可使膜内5~10厘米深处地温提高2~3℃,因此当表土层地温稳定在8~9℃时即可播种。土壤水分要求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  相似文献   
993.
补灌对旱地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旱地高产麦田的高产潜力,在莱阳市冯格庄的旱地高产麦田(曾多次创出旱地9 000 kg·hm-2以上产量)研究了补充灌水(简称“补灌”)对旱地小麦生育后期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灌对旱地小麦旗叶氮代谢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补灌120 mm的处理中,旱地小麦达到高产水平(9 310.20 kg·hm-2)。随着补灌次数的增加,在补灌180 mm和240 mm的处理中旱地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有所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补灌120 mm的处理产量最高。继续增加补灌次数,产量开始下降,甚至低于对照处理,表明合理灌溉对旱地小麦产量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不同浇水量对大棚番茄育苗质量及早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浇水量对大棚番茄育苗质量及早期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容器育苗条件下,原苗期保持23%~30%土壤含水量,大棚内的成苗期每8 d浇1次水(150 mL/钵)最低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7%左右时,能保证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每12 d浇1次水的最低土壤含水量在13%以下,秧苗会出现萎蔫症状,影响其生育进程;每4 d浇1次水的大水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较旺盛,但茎粗比值和根重比值偏小,每花蕾所占有的叶片数也过少,影响结实坐果。初步看出,苗期每花蕾适宜的叶片数为3~4片。苗期水分的大小,直接影响花芽分化和采收期的早晚,适当增加苗期灌水量,不会引起秧苗徒长,在适温下可促进秧苗花芽分化、坐果、加速秧苗正常生育。在保证苗期积温和光照的前提下,满足番茄幼苗的水分供应,有助于加速生育进程。  相似文献   
995.
总结了灌区水量信息采集系统的组成及配置技术,并介绍了现地信息采集终端的功能,以期为灌区水情测报和计量用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九园1号"玉米新品种是由原包头市九原区种子公司自2003年起,通过品种比较试验选育而成的1个稀植大穗型优质玉米新品种,其母本为K12(来源于2001年外系K2选育而成)、父本为Y68(来源于以673自选改良系选育而成)。2004年起参加自治区级区域试验,通过连续3 a区域试验和包头、呼和浩特市等近郊地区的小面积生产试验,该品种表现出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优良种性,于2007年通过自治区审定(审定编号:2007003)并命名。该品种粗淀粉含量75.2%,粗脂肪含量3.67%,粗蛋白含量9%,赖氨酸含量0.09%,籽粒产量在13 500 kg/hm2左右,且活秆成熟,粮饲兼用,是适合加工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优质良种。介绍了该品种的品种来源、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及玉米在各个生育时期的生物学表现,对田间管理技术措施提出了较合理的要求,以期为"九园1号"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促进该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1)适时早播,合理密植:4月下旬~5月初当5~10 cm表土层温度稳定达到12℃时覆膜播种,每穴不少于2粒,播深3~5 cm,株距26.4 cm,留苗5.25万~5.70万株/hm2;(2)施好基肥和种肥:施农家肥6万kg/hm2,配施玉米复合肥375 kg/hm2、尿素225 kg/hm2和二铵375 kg/hm2;(3)巧浇三水:浇好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4)田间管理:苗期管理中一定要适时间苗、定苗,如果没有施用基肥和种肥,定苗后应追施苗肥(以N肥为主,适量增施速效P肥;如果苗期出现黄化苗,则及时喷施Zn肥);孕穗期应重施攻穗肥,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30%~60%,同时浇孕穗水,保持田间持水量70%~80%;花粒期要及时排灌,保持适宜的水分,在土壤瘠薄底肥不足或追肥不足时应补施粒肥,同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灌浆期一般不需施肥,但土壤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75%~80%,遇旱浇水、遇涝排水;(5)病虫害防治:可以通过轮作倒茬、适期播种、春播浅覆土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种子包衣是防治地下害虫的基本措施;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拔节期喷施24-D可有效减轻红蜘蛛、夜蛾、玉米螟等虫口密度,抽雄前后用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4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蚜虫,在喇叭口期用呋喃丹颗粒放到喇叭口内可有效防止玉米螟侵入;(6)适时收获:九园1号为活秆成熟品种,在全田90%以上的植株剥开果穗苞叶籽粒变硬(指甲不能掐入)且显出该品种籽粒色泽时即可成熟收获。  相似文献   
997.
水稻淀粉脱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理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PUL基因的变异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籼稻品种桂朝2号和粳型糯稻品种苏御糯互为供体和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经过多代回交构建了PUL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分析了各近等基因系和轮回亲本的蒸煮品质指标。结果表明,近等基因系与轮回亲本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淀粉晶体结构等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而淀粉的热力学特性和淀粉黏滞性等指标存在显著的变化。说明PUL基因是影响稻米蒸煮品质的重要基因之一。来源于籼稻桂朝2号和粳稻苏御糯的PUL等位基因在功能上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本研究中基于PUL基因序列差异设计的分子标记可以直接用于水稻品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998.
水稻氮磷高效利用育种材料的发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650份丰矮占1号的近等基因导入系进行大田耐低磷、耐低氮筛选,初步筛选出46份耐低磷株系和86份耐低氮株系。分别挑选12份耐低磷和耐低氮的株系进行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获得具有育种价值的5份耐低氮株系和1份耐低磷株系。讨论了大田筛选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99.
为探求冀南地区中低产田施磷量和扬花期灌水量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0-2021年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施磷量和扬花期灌水量2个因素,其中施磷量设P1(P2O5:112.5kg/hm2)和P2(P2O5:168.75 kg/hm2)2个水平,扬花期灌水量设W0(不灌水)、W1(50%灌水:375 m3/hm2),W3(常规灌水:750 m3/hm2)3个水平,分析了不同施磷量和扬花期灌水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磷量显著提高小麦穗数和产量;增加扬花期灌水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后期叶功能、籽粒最大生长量、穗粒数和产量;施磷量和扬花期灌水量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水多磷少,磷多水少条件下的小麦旗叶性状、灌浆特性及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P2W2(施磷168.75 kg/hm2,扬花期灌水750 m3  相似文献   
1000.
李海防 《林业研究》2010,21(3):301-310
CH4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主要排放源是森林土壤。本研究采用静态箱法对华南地区尾叶桉林(Eucalyptusurophylla)(B1),厚荚相思林(Acacia crassicarpa)(B2),10个树种的混交林(B3)和30个树种的混交林(B4)4种林型土壤CH4通量进行了原位测定,研究剔除林下灌草和添加翅荚决明(Cassia alata)对土壤CH4通量的影响。4个处理包括:(1)剔除林下灌草并添加翅荚决明(UR+CA);(2)仅剔除林下灌草(UR);(3)仅添加翅荚决明(CA);(4)对照(CK)。研究结果表明:林型变化对土壤CH4通量有重要影响,B1和B2表现为CH4的汇,而B3和B4为CH4的源,剔除林下灌草能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快土壤矿化速度,促进CH4的吸收;而林下添加翅荚决明,由于翅荚决明根系的固氮作用,能加快土壤CH4的排放,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CH4通量具有强相关性;土壤有机碳(SOC)和可溶性N也是影响CH4通量的重要因子。本研究对探寻人工林管理措施对土壤CH4捧放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