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38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28篇
  55篇
综合类   180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4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72.
大豆肥田机制的研究Ⅰ.大豆生育过程中新老根系的更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种研究方法,证实了大豆从苗期开始已有老根不断腐解和新根不断生出的更替现象。通过方格差值法,在大豆生产期中进行五次测定,结果证明,6-8月之间大豆在田间每0.0175m^3,50cm深度至少有1130.6m根长和255.6个根瘤在土壤中生存和更替过,文中对大豆根系更替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乙烯利和吲哚丁酸对蓝莓组培苗不定根生长的影响,以兔眼蓝莓品种灿烂组培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乙烯利和吲哚丁酸溶液进行单一或复合处理,然后在30、50、70 d时测定蓝莓的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生根力指数。结果表明,在乙烯利单独处理时,浓度在40 mg/L时促生根效果最好,50 d时生根率达100.0%,70 d时生根力指数达11.48;吲哚丁酸单独处理时,浓度在400 mg/L时促生根效果最好,50 d时生根率65.6%,70 d时生根率为100.0%,生根力指数17.69;乙烯利和吲哚丁酸共同处理时,某些组合协同效应明显,400 mg/L吲哚丁酸+10 mg/L乙烯利组合促生根效果最好,50 d时生根率100.0%,70 d时生根力指数21.03。  相似文献   
74.
丹桂在幼苗期生长速度较慢,育苗期较长,为了缩短丹桂育苗期,提高成活率,选配了"绿精灵"1号和"绿精灵"2号营养剂,并对其在丹桂育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剂处理可以促进丹桂幼苗生长,提高幼苗生长势,从而加快幼苗出圃速度,缩短育苗周期。"绿精灵"1号和"绿精灵"2号处理的幼苗长势均比对照好,以"绿精灵"1号增加根长、茎粗和株高等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5.
不同施氮量下覆膜滴灌玉米相对根长密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施氮量对宁夏引黄灌区覆膜滴灌玉米根长密度(RLD)的影响,设置5个施氮水平和1个对照(CK,不施氮与不覆膜)进行试验,测定玉米RLD,建立不同施氮量下相对根长密度(NRLD)模型,并加以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的玉米RLD分布区域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RLD分布区域明显扩大; NRLD分布满足三阶多项式函数模型,模拟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951,模型检验结果R2为0.845,均方根误差(RMSE)为0.248,拟合效果好,但该多项式模型不能保证NRLD在相对取样深度Zr为1时达到0,故对玉米NRLD分布多项式模型进行优化。优化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各施氮处理RMSE不大于0.308,CK、N0、N1、N2、N3和N4处理的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42、0.193、0.184、0.226、0.208和0.273,R2分别为0.903、0.953、0.920、0.944、0.962和0.898,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解决了NRLD在Zr=1时达到0的问题。本研究可为宁夏引黄灌区膜下滴灌玉米NRLD分布拟合、根系养分吸收和施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田间根钻取样结合计算机图像软件分析方法测定棉麦套种及单种作物根长密度的精确性。【方法】结合田间根钻取样,分别用图像法(DT-SCAN图像软件分析法)和直尺法(常规人工直尺测量法)测量根长密度,通过2002―2013年试验获得的3423对根长密度数据分析图像法的精确性,使用根均方差描述图像法测定值(模拟值)与直尺法测定值(观测值)之间的一致性。【结果】2种方法测定根长密度的相关性较好,图像法的精确性较高。对可能影响图像法精确性的因素分析表明:(1)在不同种植模式下图像法的精确性表现为小麦单种模式棉花单种模式麦棉套种模式;(2)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图像法的精确性增加;(3)在麦棉套种模式下图像法的精确性从麦幅到棉幅逐渐提高,在小麦单种模式下行上大于行间,在棉花单种模式下行上小于行间;(4)在棉花开花前图像法的精确性表现为棉花单种模式大于麦棉套种模式,在棉花开花后表现为棉花单种模式小于麦棉套种模式。【结论】田间根钻取样结合计算机图像软件分析方法测定棉麦套(单)种作物根长密度的精确性较高,该方法成本低、测定速度快,能更好地扫描并分析计算棉花的细小侧根,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7.
以黄河三角洲1~3龄的柽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研究了1~3龄柽柳根系的分布特征及生长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和土壤层数的增加,细根数量占总根比例减少;根系生物量多分布于中上层;随着树龄增加,比根长根长密度最大值出现于40~80cm土层。因此,肉苁蓉接种深度应该在40~80cm土层。  相似文献   
78.
79.
为探讨草类根系对荒坡紫色土的固土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以该环境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空白对照、盆栽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盆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3个处理,8个月后分别取样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Win 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根系指标、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测定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结果表明,狗牙根的根系指标优于三叶草,且在根系直径(d)≤0.2 mm径级范围内更为突出;较之三叶草,狗牙根更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两种草类均能有效提高根-土复合体的抗剪性能。较之空白对照,狗牙根的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分别增加了10.37%和66.36%,三叶草的分别增加了1.14%和34.22%,其中狗牙根处理的土壤抗剪性能最优;影响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的关键性指标有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根长密度,根系直径≤0.2 mm是影响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的关键性径级。  相似文献   
80.
本研究以武功山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N0:不施氮;N_1:施氮量75kg·hm-2;N_2:施氮量150kg·hm-2;N_3:施氮量300kg·hm-2)下草甸土壤氮素时空变化规律和草甸植被根系形态特征及其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各施氮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随时间推移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7-9月间平均值降到最低(N0:111.7 mg·kg~(-1);N_1:140.6mg·kg~(-1);N_2:162.7mg·kg~(-1);N_3:1 169.0mg·kg~(-1));各处理0-20cm土层根系生物量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_3(10.27mg·cm~(-3))N_2(10.02mg·cm~(-3))N_1(8.0mg·cm~(-3))N0(6.28mg·cm~(-3)),根长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_3(20.1cm·cm~(-3))N_2(20.09cm·cm~(-3))N_1(17.2cm·cm~(-3))N0(14.3cm·cm~(-3)),其中N0、N_1和N_2这3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0-150kg·hm-2的施氮范围内,根系对氮素的积累(N0:13.7kg·hm-2;N_1:23.3kg·hm-2;N_2:31.2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因此,在武功山草甸施用氮肥时应注意其氮肥施用量(推荐施氮范围为0-150kg·hm-2),避免氮素流失引起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