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31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29篇
  59篇
综合类   264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多环芳烃(PAHs),且污泥产量大,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农业利用或堆放会导致土壤和作物的污染。本研究利用污泥和土壤不同配比组合(W0%,泥土比0∶1;W25%,泥土比1∶3;W50%,泥土比1∶1;W75%,泥土比3∶1;W100%,泥土比1∶0)的盆栽试验,探讨无芒雀麦-污泥系统对污泥多环芳烃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污泥含量增加对无芒雀麦株高的影响差异不明显,而生物量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芒雀麦对污泥的耐受性表现良好;无芒雀麦对泥/土组合14种PAHs的吸收总量以W100%处理最高,且对3环、4环多环芳烃的吸收量比其他环数优势明显;在不同泥/土组合处理下,无芒雀麦-污泥系统对泥/土14种PAHs总量的去除率在W50%、W75%、W100%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以W75%组合去除率为最高,达85.4%。且含有污泥的所有组合对高环芳烃Pyr、Chry、BaA、BbF、BkF、BaP、InP单体的去除优势表现非常突出,均达到80%或90%以上。综合考虑无芒雀麦的生长状况、吸收量及去除率认为,将耐抗性和去除率高的无芒雀麦作为优选植物资源直接用于城市污泥PAHs的修复是可行的,且以泥土比3∶1为最佳修复组合。  相似文献   
42.
絮凝-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絮凝-纳米 TiO_2光催化氧化法对造纸废水进行了处理,并对其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在常温下,混凝过程中 Al_2(SO_4)_3的投加量和废水 pH 值以及纳米光催化氧化过程中纳米 TiO_2投加量、H_2O_2投加量和光照时间等因素对造纸废水的 COD 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造纸废水的 COD 去除率达到95%以上,pH 值6.82,造纸废水的各项指标达到了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3.
为提高冬季污水处理效果,解决现有技术分离出的菌体在低温时生长缓慢、处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去除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提供了一种固定化耐冷菌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44.
[目的]从受铜污染的土壤中分离抗铜细菌。[方法]采集玉林市受铜污染的土壤9份,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2+,经过不断的分离和驯化筛选耐铜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生长曲线的测定、pH值和渗透压对其生长的影响;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时间和pH值对该菌株去除Cu^2+能力的影响。[结果]在玉林市德兴造纸厂排污口附近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耐铜细菌。编号为RCBl,其耐Cu^2+水平迭500mg/L;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该菌为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该茵在pH4~8生长良好,其中最适生长pH为6.0—7.2,在1%NaCI下生长良好。该菌株在培养24h、pH为7时,Cu^2+去除率达到76%。[结论]不仅丰富了抗铜微生物方面的研究,也为铜污染水、土壤修复等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菌株。  相似文献   
45.
刚手藻对水中N、P的神制及其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刚毛藻处理水中NH3-N、NO3-N、NO2-N、TN、TP,选择藻量、温度、光照、处理时间作为控制因子,研究不同条件及实际不同水环境下刚毛藻对水中N、P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藻量控制在1.5 g/L时藻对水样中NH3-N、NO3-N、NO2-N、TN、TP的去除效果较好;T-P的去除速率较快,在5 d即能取得较好效果,其次是NH3-N,在12 d左右达动态平衡,T-N的去除14 d为适应处理时间;当温度为20℃时,NH3-N、NO3-N、NO2-N、TP水体处理效果较好,TN处理最适宜温度出现在30℃;光照则表现为照度3 000 lx±100 lx时,NH3-N、NO3-N、NO2-N、TP去除效果较好。刚毛藻对不同水环境的N、P处理,T-N、T-P、NO2-N、NH3-N的处理均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且差异明显,但对NO3-N处理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对大棚对虾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确定净化废水时蓝蛤的养殖密度。[方法]设4个光滑河蓝蛤养殖密度处理,分别为0.5、1.0、2.0、3.0 ind/L,1个空白对照(CK),每组设置3次重复,养殖4 d,整个试验期间不换水,不投放饵料,测定不同处理对养殖废水中硝酸盐、氨氮(NH+4-N)、总磷(TP)、总氮(TN)的去除效果。[结果]光滑河蓝蛤4个养殖密度对NH+4-N、TP、硝酸盐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P0.05),其中,1.0 ind/L处理净化效果最佳,对废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率为62%±15.06%,NH+4-N的去除效率为48%±9.41%,TP去除率为99%±17.78%,TN的去除率为60%±3.74%。CK的净化效果最低,对废水中硝酸盐、NH+4-N、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15%±3.36%、16%±0.58%、38%±6.86%、33±1.58%。[结论]光滑河蓝蛤的最佳养殖密度为1.0 ind/L。  相似文献   
47.
复合人工湿地处理低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工湿地对低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去除速度与净化效果,采用4级复合人工湿地以间歇进水的方式处理低浓度猪场废水,监测不同时期各级湿地进出水中TN、TP、NH_4~+-N、COD_(Cr)等污染物指标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人工湿地进水中TN、TP、NH_4~+-N、CODCr年平均初始浓度分别为41.6、8.4、21.4、253.9 mg·L~(-1),去除率分别为94.66%、79.36%、91.04%、32.32%。其中1级湿地(芦苇-砾石垂直渗透流)对TN、TP和CODCr去除速度较快,分别为2.9、0.6、7.5 g·m~(-2)·d~(-1);2级湿地(芦苇-沸石垂直渗透流)对NH_4~+-N去除速度较快,为1.8 g·m~(-2)·d~(-1);3级湿地(芦苇-砾石水平潜流)和4级湿地(稻田水平表面流)对污染物的去除速度较低,对TN、TP、NH_4~+-N的去除速度均小于0.4 g·m~(-2)·d~(-1),对COD_(Cr)的去除速度小于2.3 g·m~(-2)·d~(-1)。污染物去除率受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8.
固定化藻菌去除淡水养殖废水氨氮效果及模型拟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固定化藻菌去除水养殖废水氨氮效果及模型拟建.[方法]利用固定化藻菌(ABI)处理淡水养殖废水中的氨氮,采用多因子正交试验得到温度(T)、PH、光照强度(I)、溶解氧(DO)和填充率五因子与氨氮去除率(AR)之间的关系数据,拟建五因子与氨氮去除率关系模型.[结果]五因子对氨氮去除率均具有显著影响,最佳去氮氮组合为,温度30℃、pH值7.0、光照强度6 000 lx、溶解氧5.0 mg/L、填充率10%.根据实验数据拟建的方程模型决定系数R2=0.864 8,相伴概率P<0.05,对氨氮去除率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测值进行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均值差异显著值sig.为0.978(P>0.05),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测值数据组无显著性差异,模型具有较高拟合度.[结论]为实现养殖废水中氨氮去除或浓度降低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Applied Immobilized algae bacteria (ABI) to remove ammonia of freshwater aquaculture wastewater.Temperature (T),PH,light intensity (I),dissolved oxygen (DO) and filling rate five factors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related data between ammonia removal and five factors was received through multi-factor orthogonal test,and established relations model between the five factor and nitrogen removal.The results show that five-factors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AR,and the best combinations for removing AR was temperature 30 ℃,pH=7.0,light intensity 6 000 lux,dissolved oxygen 5.0 mg/L and the fill rate 10%.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equ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an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0.864 8,P<0O.05.Samples T-test was done between the model predictions and the actual measured values.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overall mean value sig.(2-tailed) was 0.978 (P>0.05),it Shows tha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odel predictions and the actual measured value,and model had a high degree of fitting.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菌株D-5在不同条件下对杜仲种皮固体发酵时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果胶酶活力及纤维类物质去除率的变化规律,筛选利用微生物固体发酵提取杜仲胶的发酵工艺参数。【方法】以曲霉D-5为发酵菌株,研究发酵基质不同的含水率、初始pH、起爆剂用量、发酵温度对CMC酶、果胶酶活力及纤维类物质去除率的影响。【结果】发酵基质的含水率、初始pH、起爆剂用量、发酵温度对菌株D-5的酶活力及纤维类物质的去除率有显著的影响。菌株D-5发酵的适宜条件为:基质含水率为60%、初始pH6.0、发酵温度30℃、起爆剂用量1.5%,在此条件下发酵6dCMC酶及果胶酶的活力最高,发酵18d纤维类物质去除率可达86.43%。【结论】利用微生物发酵去除纤维类物质是杜仲胶提取的重要途径之一,菌株D-5在杜仲胶提取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弯囊苔草和石菖蒲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漂浮栽植弯囊苔草和石菖蒲,分别研究了它们在单独种植和混合种植方式下对低,中、高3种浓度生活污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净化效果.结果表明:2种种植方式下供试植物都能在3种浓度中正常生长,且在中、高浓度污水中的生长状况均优于低浓度中;综合各指标,2种种植方式间,石菖蒲的根数差异显著,弯囊苔草的分蘖数和最长根长均差异显著.种植20 d后,单独种植弯囊苔草对3种浓度污水中NH3-N的去除率为中浓度(86.64)>高浓度(83.95)>低浓度(70.84);对TN的去除率为高浓度(87.04)>中浓度(85.53)>低浓度(73.48);对TP的去除率为中浓度(91.77)>高浓度(81.84)>低浓度(78.22);对CODcr的去除率为高浓度(70.261>中浓度(67.74)>4g浓度(66.72).单独种植石菖蒲对NH3-N的去除率为高浓度(93.73)>中浓度(85.43)>低浓度(73.22),对TN的去除率为高浓度(93.15)>中浓度(89.27)>低浓度(88.30),对,TP的去除率为中浓度(92.08)>高浓度(91.04)>低浓度(90.42),对CODcr的去除率为高浓度(80.17)>中浓度(73.64)>低浓度(72.05).混合种植对NH,一N的去除率为中浓度(85.09)>高浓度(84.80)>低浓度(77.17);对TN的去除率高浓度(89.12)>中浓度(86.43)>低浓度(81.97),对TP去除率为中浓度(92.43)>高浓度(92.27)>低浓度(88.56),对CODcr的去除率为高浓度(73.56)>中浓度(72.69)>低浓度(69.65).综合各个指标,3种植方式下2种植物都能有效净化污水,其中对TN、CODcr的去除率以单独种植石菖蒲的去除效果最好;对TP去除率效果为混合种植的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