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9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7篇
  116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93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 1989年“长治”工程在长江上游启动实施.为了探索“长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优化模式,走出一条长江上游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遂宁市市中区于1989~1993年期间,开展了“长治”工程防治技术研究.1 试验区概况试验区位于川中丘陵区遂宁市市中区境内的蟠龙河、联盟河、会龙河、常理河四条小流域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05°04′22″~105°45′58″,北纬30°10′50″~30°39′2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4℃,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3.8℃;年均降水量993.3mm,多集中在5~8月;年均日照时数1333.4h,全年无霜期296天,出露地层为紫色砂泥岩.全区幅员面积1873.3km~2,治理前林木覆盖率仅6.9%,水土  相似文献   
32.
以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长江上游山地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根据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分类,划分了粘土矿物地带,采用土壤结构恢复试验,比较了不同粘土矿物组成土壤的结构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33.
长江上游100万km2的范围内即有大小滑坡15万多处、泥石流沟道1万余条,近十几年来区内每年都要发生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十起,每年造成数百乃至数千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组建以来,坚持预防为主,实行分区分级管理和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44处,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介绍了预警工作的思路、技术路线和预警系统的减灾成效及主要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34.
“十五”期间,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86处,其中站点成功预报灾害险情6处,群测群防预报灾害险情和防治处理灾害险情80处,共撤离、转移保护群众520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取得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35.
长江上游典型区彭州市为例,在该区SOTER(1∶50 000)数据库的支持下,选取地貌类型 、坡度、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作为评价因子,运用专家权重模型,将研究区 分为无险型、轻险型、危险型、强险型和极险型5种类型,输出了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图, 并指出了各种类型的防治侵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36.
长江上游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约有大小滑坡 15万处、泥石流沟万余条。 1991年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10年多来坚持预防为主、分区分级管理、重点监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已成功预报 10 0多起滑坡、泥石流灾害险情 ,使 3 3万多人免遭灾难 ,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 ,成效十分显著。介绍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特点、预警系统防灾减灾的主要经验等  相似文献   
37.
三峡库区两岸河床宽阔、河漫滩广布,河堤发育,谷坡形态复杂,是长江上游流域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土地资源之一,也是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具有直接意义的地带。  相似文献   
38.
3 .6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车桑子雨季造林模式3.6 .1 模式适宜条件 本区是金沙江流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十分困难地段。年均降水量仅有 4 0 0~6 0 0mm ,年蒸发量可达 30 0 0~ 36 0 0mm ,蒸发量为降水量的 5~ 6倍。土层瘠薄 ,土壤肥力差 ,土层厚度一般在 30cm以下 ,营造乔木树种困难。气温高 ,雨量少 ,土层薄 ,是该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限制因子。雨季集中 ,干湿季分明 ,旱季时间长。干旱是影响造林质量及树种选择的关键因子。3.6 .2 技术思路 在气温高 ,土层薄 ,严重干旱的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困…  相似文献   
39.
作为中国西部的惟一直辖市,重庆的雄心是做“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对于重庆这个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非公有制经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0.
<正>3 干热干旱河谷区 长江上游从四川三江口至岷江口的金沙江河谷地段,受焚风效应影响,在海拔1600m以下的沿江两岸形成了一个“气候飞地”的干热河谷区,面积近7 000km2。大于或等于10℃年有效积温达5 500℃,年平均气温大于18℃;年均降水量小于700 mm,干燥度大于1.5;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频繁。由于高温、水分亏缺、土壤承载力低、适生树种少、种植资源缺乏,造成人工造林与天然植被恢复困难,植被覆盖率不足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