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6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392篇
林业   528篇
农学   520篇
基础科学   840篇
  1094篇
综合类   4697篇
农作物   381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397篇
园艺   1269篇
植物保护   34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519篇
  2013年   553篇
  2012年   640篇
  2011年   709篇
  2010年   675篇
  2009年   569篇
  2008年   571篇
  2007年   497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341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菜用大豆早熟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93.
994.
一、冬前管理:覆盖地膜后立即浇一遍“安家水”,确保浇足浇透。以利全苗。大蒜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使蒜苗生长不受影响。一般在11月下旬浇越冬水,注意水量不要过大,不能让田间积水。  相似文献   
995.
3.免耕作业水土流失控制效果(续)昆士兰州南部年降雨量300~450mm地区,在120×5.4m田块进行固定道免耕作业和较低产量水平下的部分秸秆还田覆盖试验,表明其显著地降低了水土流失。作业方式降雨径流损失(m m)土壤流失(t/hm2)土壤流失(t/hm2/m m)秸秆覆盖量占秸秆产量(%)常规非固定道作业少耕作业(一年一季作物)14610.10.0723固定道作业免耕作业(一年一季作物)1014.70.0542固定道作业免耕(一年两季作物)802.80.03414.免耕作业应用的保证措施昆士兰州采用免耕作业6年的试验地块,开始时草害增加,常规的做业要进行6遍机械除草作业,免耕作业后改用…  相似文献   
996.
农村的油菜籽壳和秸杆一般都通过焚烧进行处理,既造成环境污染,又造成资源浪费,而利用废弃的油菜籽壳和秸杆在苗期对棉田进行覆盖,既有效利用了废弃资源,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了解该措施对棉田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起垄定植、薄膜覆盖,是新疆近几年果树定植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抗旱、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缩短缓苗期,加速幼树生长等优点。沙雅县在枣粮间作工程中采用该项技术,红枣苗成活率高,生长旺盛,使该技术得以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998.
棉田秸秆覆盖应用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多油棉连作地区,在每年油菜脱粒收获后,普遍存在将残留在田间油菜秸秆焚烧掉的现象,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土壤碱化等诸多不良后果。如果在整地移栽棉苗前将散放在地里的油菜秸秆集中起来堆放在地头进行堆沤腐熟,再将腐熟的秸秆撒施于棉花畦面,即棉田秸秆覆盖。此举不但能净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而且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促进棉花生长,争夺稳产高产。现将棉田秸秆覆盖效应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999.
蔬菜遮阳网覆盖技术的应用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00.
<正>养蚕型式从普通育发展到覆盖防干育、炕床(房)育、条桑育,及由平面育发展到小蚕立体育、小蚕人工饲料育等饲养型式,使给桑回数由1日8回以上降到1~3回,并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这种变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势在必行。 我国的养蚕技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历来养蚕都是以蚕的营养为中心,人围着蚕转。为了使蚕儿能吃饱、吃好、不分昼夜地喂蚕,见蚕将桑叶吃光后就喂叶,因此一日之中给桑喂蚕次数多达8回以上,这种以营养为中心的传统饲养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蚕的生理和营养要求也逐渐了解养蚕技术也由此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进一步促进了养蚕型式的变革。 50年代以来养蚕技术并不是停顿不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