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9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268篇
林业   684篇
农学   440篇
基础科学   37篇
  505篇
综合类   4032篇
农作物   318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1077篇
园艺   878篇
植物保护   644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392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461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正>近年来根结线虫为害较重,特别是大棚蔬菜主产区因重茬连作频繁,更易发生根结线虫病,产量损失一般为10%~35%,严重者高达50%以上,甚至绝收。根结线虫病同时会加重枯萎病、根腐病等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极难治愈,已成为当前蔬菜生产的一大障碍。笔者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根结线虫病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2.
73.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一、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74.
通过温室控制试验,探讨生境变化对豚草生长的影响,以及与豚草入侵能力的关系;使用智能光照培养箱模拟不同海拔梯度的温度条件,探讨低温对豚草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人工去叶的方式模拟天敌昆虫采食对豚草的生物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豚草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增强了其适应不同土壤环境的能力。丛枝菌根真菌通过增加豚草的比叶面积,提高了豚草的资源获取能力,此作用在土壤有效氮含量低时更加明显,丛枝菌根真菌对豚草适应低氮生境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海拔升高导致环境温度降低,豚草幼苗的株高显著减少(P0.01),生物量在22.5~15.1℃差异显著(P0.01),15.1~9.4℃差异不显著,低温导致豚草幼苗生长缓慢,可能是限制豚草向北京周边高海拔地区扩散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去叶处理对豚草的分枝数没有显著影响。去叶显著降低了豚草的生物量(P0.05),而在对照和碳素添加(1650 g·m-2)处理中对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去叶后,剩余叶片的叶绿素测定值升高,豚草通过补偿生长增加了剩余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以维持必需的光合作用。据此推测,由于豚草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8月份之前如果天敌采食没有达到一定强度,则不会形成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5.
1流行病学 鹅曲霉菌病是严重危害大鹅养殖的真菌性疾病。其主要病原有烟曲霉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等。主要危害雏鹅,成鹅则为散发流行。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尤以梅雨期和刚收获的季节为甚。各种日龄的鹅均可感染,但5-18日龄幼雏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很高,以后随日龄的增加会逐渐减少,到1月龄以后基本停止死亡。也有个别情况,  相似文献   
76.
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分离纯化在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腐烂猕猴桃中共分离出5株致病菌,对ITS区序列测序结果经GenBank数据库BLAST比对,A的ITS序列与Trichothecium roseum(EU552162.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B的ITS序列与Fusarium tricinctum(AB587078.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C的ITS序列与Penicillium expansum(AF330635.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D的ITS序列与Colletotrichum boninense(KF819619.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E的ITS序列与Botrytis elliptica(KJ638600.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由形态学及ITS区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鉴定A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B为镰刀菌属(Fusarium tricinctum),C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D为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E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5种病原真菌中灰葡萄孢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77.
采用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snef8菌株中的杀线虫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的分离,生物法测定各组份的杀线虫活性,减压浓缩有活性的组份制备粗提液.结果表明:菌液中的杀线虫活性物质主要集中于第8~第12号管中,其杀线虫活性接近于100%.此法不但可以除去部分杂质,提高粗提液的纯度,还可以应用制备型硅胶柱,大量制备富集粗提液,将其作...  相似文献   
78.
以野生连瓣兰和组培连瓣兰为试材,采用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内生真菌与连瓣兰组培苗的共生培养以及制作石蜡切片对其菌根结构进行观察等方法,研究菌根真菌对连瓣兰生长的影响,并找出适合连瓣兰生长的菌根真菌。结果表明:从保山野外采集的12株连瓣兰中分离得到的10个菌株中,有3株适合与组培苗进行共生培养,分别是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毛壳菌属(Chaetomiumsp.)、镰刀菌属(Fusariumsp.),其中丝核菌效果最佳,对无菌组培苗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在无菌组培苗根部形成菌丝结。  相似文献   
79.
猪皮肤真菌病一旦感染较难清除,虽然不像其他疫病一样短时间造成较大的损失,但可以诱发其他疫病。而且是人畜共患病。猪皮肤真菌病是由多种致病真菌引起的皮肤病总称,俗称钱癣、脱毛癣、秃毛癣等。临床上以脱毛、脱屑、炎性渗出、痂块和痒感为特征。猪患了这种病后影响其休息,并且消耗能量。这种病一般较难治愈,因此对猪场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80.
<正>足癣俗称脚气、香港脚,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从长期临床治疗效果看,治疗脚气一个疗程至少要4周左右。这是因为杀死真菌后,还会有部分真菌残留,新的皮肤组织长好需要至少4周左右的时间,如果真菌刚被杀死就停药,容易在新皮肤组织上寄生,导致复发。如果是更复杂一点,像角质增生比较厚的老脚气,治疗时间应加长,必要时还应用些口服药。专家提醒,脚气防治,重要的是做好脚部清洁卫生,每天要用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