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6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4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该研究通过开展野生白芨繁殖驯化及种植技术试验,分析了野生白芨的繁殖驯化种苗与组培种苗效果,结果表明,野生白芨种苗的种植成活率高达97.8%,而组培种苗的种植成活率仅为70.1%,野生白芨种苗种植的出苗率较组培种苗高27.7个百分点。此外,有机肥7500kg/hm~2+复合肥1200kg/hm~2和农家肥7500kg/hm~2+有机肥3750kg/hm~2处理,其产量较对照组提高了69.77%、82.95%和60.53%、75.2%,可见兴农有机肥的施用量与产量有密切关系。从野生白芨种苗和组培种苗种植产量来看,建议大量采用野生白芨驯化种植来获得白芨块茎种苗。  相似文献   
22.
<正>白芨(Bletilla striata)又称紫兰、甘根、连及草,是兰科白芨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假鳞茎块根状,白色,株高30~50 cm,有叶3~6枚,总状花序顶生,花色一般为紫红色,花期4~5月,果熟期11月底。白芨主产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用途广泛,观赏价值较高,可用作园艺作物栽培,也可用作中草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工业上可用作糊料或提取白芨胶。随着对白芨功效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增,价格也逐年攀升。  相似文献   
23.
我国白芨市场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芨属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也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近年来受药用需求和园艺需求强劲增长的影响,我国白芨市场需求量也明显增多;过度采挖和生境破坏导致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本研究对我国白芨栽培种植、经营销售企业信息和药用市场价格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对野生白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4.
白芨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大面积种植提供依据,以白芨种子作为接种材料,利用正交试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白芨种子的萌芽率,不同激素浓度白芨种子成苗率及白芨种子实生苗炼苗成活率的条件。结果表明:贮藏条件为20℃,30d的白芨种子在培养温度为25℃,光照16h/d的萌发率最高;培养基配比为MS+6-BA 3.0mg/L+NAA 1.0mg/L+蔗糖30%,光照16h/d,温度25℃条件下白芨种子的萌发最快,长势较好,而MS+NAA 1.0mg/L+蔗糖30%对于诱导生根效果明显;炼苗基质以腐叶土∶锯末=1∶1为最好,控制温湿度,成活率超85%。  相似文献   
25.
白芨瓶内假鳞茎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芨组培苗瓶内假鳞茎形成的影响因素,提高白芨组培苗炼苗成活率,为白芨组培苗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优质白芨组培苗为材料,探讨基本培养基、蔗糖用量、激素和添加物对白芨瓶内假鳞茎诱导的影响.[结果]在MS培养基中,假鳞茎诱导率和平均粒径达到最大值,最适宜白芨假鳞茎诱导.30.0g/L蔗糖较适宜诱导白芨假鳞茎,其诱导率较高,且有利于假鳞茎生长膨大.在6-BA、KT、NAA、IBA 4种激素不同组合中,以6-BA+KT+NAA组合的假鳞茎诱导率和平均粒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其最佳激素配比是6-BA 1.0 mg/L+KT 0.5mg/L+NAA 0.2 mg/L.在最佳激素配比培养基中添加40.0 g/L香蕉泥、40.0 g/L上豆泥和1.0 g/L花宝四号,其假鳞茎诱导率和平均粒径均最高,且植株长势较好.[结论]白芨组培苗瓶内假鳞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MS+6-BA 1.0mg/L+KT 0.5 mg/L+NAA 0.2 mg/L+香蕉40.0 g/L+土豆40.0 g/L+花宝四号1.0 g/L+活性炭1.0 g/L+蔗糖30.0 g/L.  相似文献   
26.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1):3571-3578
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s)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CDPK基因的序列信息与表达模式,为揭示蛋白结构、基因功能及参与的抗逆信号网络奠定基础。采用RT-PCR、RACE技术获得白芨BsCDPK1基因c 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和结构域等特征,并对BsCDPK1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Bs CDPK1基因在白芨幼苗期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Bs CDPK1基因cDNA全长为1 981 bp,编码496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5.997 kD,理论等电点5.38,脂肪指数为87.50,不稳定指数为43.54。BsCDPK1蛋白包含CDPKs家族典型的激酶结构域、自抑制功能域、ATP结合位点以及C-端的4个EF-hand手性结构,并且高度保守;BsCDPK1与铁皮石斛、蝴蝶兰的CDPK基因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支。q RT-PCR结果表明BsCDPK1在白芨幼苗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白芨BsCDPK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特征分析、幼苗组织表达模式分析为阐明BsCDPK1基因在白芨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7.
为加快楚雄州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步伐,于2016年2月—2017年9月,选择楚雄州具有代表类性的郁闭度0.5~0.7的云南松林下,开展白芨和滇黄精丰产栽培试验,对栽培密度、腐殖土量、底肥量、追肥量等四因素设三个不同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二者保存率有极显著影响,但白芨适合密植,以15 cm×20 cm株行距为佳;滇黄精不宜密植,以25 cm×40 cm株行距为佳。腐植土对二者块茎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底肥及追肥对二者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8.
白芨的栽培及景观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白芨的特征特性、地理分布,从光温管理、水分管理、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白芨栽培管理技术,并探讨其在上海地区景观上的应用,以期为白芨的栽培和景观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以4个不同继代的白芨快繁苗为试材,采用L_(16)(4~5)正交实验设计,建立了白芨SCoT-PCR的反应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分析不同继代的白芨快繁苗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白芨的SCoT-PCR最佳反应体系(20μL)中包含2.500 mmol·L~(-1) Mg~(2+),0.25mmol·L~(-1) dNTPs,1.50 U Taq DNA聚合酶,1.000μmol·L~(-1)引物,10ng模板DNA。遗传稳定性分析发现,SCoT引物均能在4个不同继代的白芨快繁苗中扩增出清晰、丰富而稳定的条带,但每个引物的条带均无多态性。说明白芨快繁苗并未发生变异,其遗传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30.
白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和自然繁殖困难,野生白芨资源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因此很有必要了解白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本文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a)标记对14份小白芨(Bletilla fornwsoana)、5份白芨(B.striata)、2份黄花白芨(B.ochracea)和4份未确定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35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能扩增出清晰带型并具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了124条DNA片段,分子量在259—2200bp,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0.33条DNA片段,多态性比率为87.90%,采用POPGENE软件,计算了种间的Nei氏距离,并用UPGMA法构建了系统树,这25份供试材料明显聚为3大类:即小白芨、黄花白芨白芨,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其中根据4份未确定种的亲缘关系初步将其归入了不同的类群。25份白芨种质间的遗传距离为0.4483—0.7903。另外,UPGMA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采集到的3种白芨样品种内和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