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11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48篇
  58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分析了春玉米在播种期、苗期、拔节吐丝期和灌浆期降水保证率分别为75%、50%和25%情况下水分需求盈亏,以及各生长发育期的干旱强度和干旱气候风险。结果显示,在各发育期保证率为75%的情况下,东北大部地区降水不能满足玉米水分需求,4个发育期的亏缺量分别为10~40、10~80、10~130 mm和10~130 mm;在保证率为50%的情况下,东北地区西部玉米4个发育期水分亏缺量分别为0~30、0~50、0~80 mm和0~80 mm,且拔节吐丝期和灌浆期在黑龙江东部也存在0~30 mm的水分亏缺;在保证率为25%的情况下,仅播种期和灌浆期在吉林西部、黑龙江松嫩平原西南部和辽宁西部局地存在0~50 mm的水分亏缺。1981—2016年,东北地区西部和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在玉米4个发育期最大干旱强度均可达到4级,强度值分别为10.01~17.20、7.83~24.70、5.81~17.50和5.76~18.70;2000年玉米拔节吐丝期辽宁西部和黑龙江西部的部分地区干旱强度达10.01~17.40。2014年玉米播种期黑龙江松嫩平原西北部、吉林白城西部以及辽宁部分地区干旱强度达10.01~15.60。东北地区西部玉米4个发育期干旱风险都相对较高,且黑龙江东部在播种期、拔节吐丝期和灌浆期也会出现较高干旱风险。根据上述分析,可将东北地区玉米干旱防灾减灾工作分为四级区域,按照不同生长阶段水分盈亏特点和干旱风险合理安排玉米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52.
为了探索利用茎秆直径微变化诊断玉米水分亏缺状况的最优指标,采用桶栽的方法,开展了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拔节期夏玉米茎秆直径微变化中的日最大收缩量(MDS)、日增长量(DI)和当日恢复时间(RT)3个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相对含水率之间相关关系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间的MDS和DI受水分亏缺影响差异较为明显,RT对土壤相对含水率的响应较为一致;(2)玉米日最大收缩量MDS和日增长量DI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土壤相对含水率θ的相关系数较小;(3)恢复时间RT与土壤相对含水率θ的相关系数最高,且受水分亏缺处理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诊断玉米水分亏缺状况的较好指标。综上可知,与MDS和DI相比,RT更适合诊断夏玉米水分亏缺状况。  相似文献   
53.
为明确华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在正常和缺水条件下N、P、K的吸收利用特点,进一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选用3个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沧麦6001、邯麦9、济麦22),设置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0%~80%(正常)和40%~60%(亏缺)两个浇灌水平,进行人工气候室箱体栽培试验,测定各小麦品种不同器官N、P、K含量和分配、干物质积累以及对籽粒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N、P、K含量和分配具有明显的器官特性,其中籽粒N和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K含量最低。水分亏缺限制了沧麦6001籽粒N和K的吸收,同时促进了N和P向籽粒的转运;限制了邯麦9茎秆K的吸收,促进了P向颖壳的转运;限制了济麦22叶片、籽粒P的吸收,同时促进了N向颖壳和籽粒的转运,从而改变了小麦不同部位养分比例平衡以及干物质积累。N、P含量与干物质积累呈显著正相关,K含量与其呈显著负相关,但均未直接影响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亏缺灌溉下(亏缺量为24.39mm),邯麦9穗数、产量及济麦22穗数显著降低,而沧麦6001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显著提高。因此,适度控制水分并提高营养元素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4.
NdCl3对水分亏缺下小麦种子荫发与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液含35μmol/LNdCl3时,小麦种子在0%~30%PEG中萌发率与萌发势均明显提高.控制土壤含水量为18%、12%、8%的盆栽试验亦证明700μmol/LNdCl3浸种可促进小麦的出苗率和出苗速度.以350、700;μmol/LNdCl3浸种的麦苗,在停止浇水进行干旱处理后叶片RWC、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而3500μmol/LNdCl3浸种,上述指标则低于对照,虽然350~3500μmol/LNdCl3浸种都降低了质膜电解质外渗,尤以700μmol/L为最,但均不改变膜极性脂肪酸的配比.  相似文献   
55.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农民维权意识的增强,玉米种子质量纠纷事件也有增多的趋势。在处理玉米种子质量纠纷事件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民对玉米种子质量的投诉多数集中在玉米的多穗、空秆、矮化等方面。而引发玉米多穗、  相似文献   
56.
吴涛  李丹 《山西果树》2008,(3):38-3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作物在整个生育时期的水分亏缺都会造成减产,为了获得高产,整个生长期都必须充分供水,追求土地最高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57.
陕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与土壤干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南北 6个人工刺槐林样地进行标准地调查 ,结合树干解析与土壤含水量资料 ,分析了人工刺槐林树高、胸径、材积等指标的生长状况与土壤含水量亏缺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的亏缺程度与刺槐林的生长有明显的一致性。南部的宜君降雨充沛 ,土壤含水量基本没有亏缺 ,没有产生明显的土壤干化现象 ,相应刺槐林的生长状况良好 ,没有产生衰退迹象。随着降雨量的减少 ,从富县开始 ,土壤含水量发生了严重程度不一的亏缺现象。富县样地因水分亏缺而形成的干化层已影响到了人工刺槐林的生长 ,林分已有了衰退的迹象。样地吴旗、安塞、绥德和米脂则土壤含水量亏缺严重 ,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干化层 ,并且严重影响到了人工刺槐林的生长和发育 ,导致人工刺槐林成为低效低产林 ,限制了林分的生态防护效益 ,说明这些地区属于不适宜人工刺槐林生长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58.
作物水分敏感指数累积函数的改进及其验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更好的分析整个作物生育期不同时期水分亏缺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该文在分析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中水分敏感指数及其累积函数特性的基础上,对目前广泛应用的水分敏感指数累积函数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累积函数与原累积函数在作物生长中期差异较小,而在作物生长前期和后期差异相对较大。改进后的累积函数物理概念上更符合实际,能够模拟作物水分敏感指数累积值从生长开始到生育期结束的变化过程。利用山西潇河试验站冬小麦和广西桂林试验站晚稻非充分灌溉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改进后的累积函数模拟的水分敏感指数累积值与通过试验观测产量优化求解值吻合较好,且与原累积函数相比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59.
玉米的抗旱性是指玉米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玉米所具有受伤害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一、玉米水分亏缺研究这一研究是玉米生理需水与自然降水的结合,从而计算出玉米生长的水分差额。活细胞的原  相似文献   
60.
一、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旱和丰产性能好的品种,是提高旱地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鲁单981等品种具有抗旱高产的特点,根系发达、生长快、入土深;茎叶茸毛多,气孔开度小,蒸腾少,在水分亏缺时光合作用下降少;光合强度高、灌浆速度快、灌浆时间长、经济系数高,因而产量高. 二、深耕深翻,以土蓄水 秋季深耕深翻以土蓄水是解决旱地玉米需水的重要途径之一.在10~40厘米的耕层范围内,产量随耕翻深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以耕翻40厘米产量最高,比耕深20厘米的增产20%左右.因此,要想使旱地玉米增产,必须在种麦前逐年加深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水源,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