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1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林业   2025篇
农学   204篇
基础科学   8篇
  43篇
综合类   1223篇
农作物   388篇
畜牧兽医   111篇
园艺   119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杜鹃红山茶优良无性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9个杜鹃红山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杜鹃红山茶优良无性系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无性系遗传多样性较高,采用筛选的26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11个位点,多态位点180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5.3%,有效等位基因数1.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45 1,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510 6,相似性系数为0.488 2~0.815 2,平均为0.668 8。UPGMA聚类分析得出,在遗传距离为0.360时,所有供试材料可以分为两大类:第Ⅰ类群是由4号和5号无性系组成,其它无性系构成第Ⅱ类群;当遗传距离为0.304时,又可将第Ⅱ类群分为6组。  相似文献   
62.
《茶叶通讯》2014,(1):3-7
正湘政办发[2014]6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叶保健功能开发和茶文化发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明显增长,湖南茶叶产业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湘政发〔2013〕26号),编制本规划。  相似文献   
63.
熊飞 《中国茶叶》2014,(8):25-25
建设无性系茶园,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但由于扦插繁殖的无性系茶苗根冠比小,栽植成活难度较大,有的地方栽后多次补苗,仍然不能实现全苗,以致对无性系茶园建设失去信心。如何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确保"一栽全苗、一建成园",成为无性系茶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根据笔者经验,如果没有特殊自然灾害,只要把握好以下关键技术环节,就可使无性系茶苗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一建成园"。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油茶无性系间杂交亲和力,为良种选育和授粉树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赣68、赣70、赣无2、华硕、湘210号、赣石84-8、赣兴48等11个油茶无性系材料,采用人工杂交控制授粉,计算21个杂交组合的成果率、单果结籽数和亲和指数,并结合花期观测分析杂交亲和力。[结果](1)不同杂交组合间的成果率、单果结籽数、亲和指数差异显著,部分无性系间存在杂交不亲和,这可能是引起油茶低产的原因之一。(2)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6个最佳配置组合,即赣70、赣68、赣石84-8、长林4号分别与长林53号配置栽培,赣70、赣无2分别与长林4号配置栽培。[结论]油茶良种选育中,不仅要比较经济性状差异,也要明确良种的授粉树配置;普通油茶低产林更新改造可选用长林53号。  相似文献   
65.
正茶产业是固始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茶叶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不断培育壮大茶产业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2013年,固始县涉茶农户3万多户,涉茶人口10余万人,规模茶企98家,安排就业8000人,茶园总面积达到13、7万亩,茶叶总产量2200吨,综合产值7.5亿元,茶产业已成长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立足优势,选准一条发展路子固始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一是生态条件优越。境内植被覆盖率高,海拔高差大,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二是种茶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66.
对20世纪末新引进到辽宁并经初选的12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通过无性系多点生长对比试验、室内外物候观测、对杨干象抗性评价和材性测试等,筛选出生长快、适应强的杨树新品种中辽1号杨,其材积生长量分别超过当地对照种辽宁杨、沙兰杨、荷兰3930杨和I-214杨14.8%~68.1%。其生长进程中高生长最快期是在5~6年生,连年生长量最大数值达到3.6 m;胸径生长最快期是在3~5年生,连年生长量最大数值达到6.34 cm。而且干型好、材质优良,对杨干象有相对较强的抗性,可作为新品种在其适生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12个欧美杨杂交无性系生长初期在不同环境下生长性状的观测值变异,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角度入手,筛选可以推广的稳产、丰产的优良基因型;总结试验中适地适品种的规律;评价试验地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为后续欧美杨的育种工作提供相关技术支撑。【方法】试验材料为3年生的12个不同基因型的欧美杨杂交无性系,设计了辽宁黑山、河北滦南、湖北石首和山东诸城、郓城、宁阳6个试验地点,测定树高、胸径,计算变异系数和均值进行初步比较,利用ASReml-R软件建立混合效应模型,利用预测性状值作GGE双标图,分析并总结其中规律用以评价试验地点和筛选优良基因型。【结果】整体上胸径的变异大于树高,黑山和石首的变异较大。均值统计的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在同一环境下的表现不同,同一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也不同;经混合线性模型检验,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对于生长初期的欧美杨树高、胸径存在极显著(P0.01)的效应,由区组带来的效应也极显著。提取性状预测值作GGE双标图,拟合度均在80%以上,结果近乎与实际情况一致。GGE双标图的结果表明,对于树高的表现和胸径的表现,环境间的关系相似但不相同;树高、胸径的表现均存在交叉性互作现象;入选基因型有5号、7号、3号、4号和9号,其中4号、5号和7号为全同胞家系。父本的遗传物质和种源地对杂交无性系的表现有明显可见的影响,荷兰北方型的欧洲黑杨N146是优良的父本材料。【结论】1)生长初期欧美杨杂交无性系树高、胸径在东北地区和华中地区变异较大;欧美杨杂交无性系在生长初期的生长性状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2)由GGE双标图中的信息,综合筛选出丰产性较高稳产性最高的基因型7号、丰产基因型5号、高于平均产量且丰产稳产都较好的基因型4号。3)在黑山地区和诸城地区适合栽植基因型3号和4号;在宁阳地区和石首地区适合栽植5号基因型;滦南地区和郓城地区适合栽植7号基因型。  相似文献   
68.
对3年生竹柳、苏柳172、苏柳795、苏柳799进行造纸材性测定,结果表明:4个柳树无性系的木材基本密度在0.324~0.368 g/cm3之间,纤维长度在0.866 9~0.928 8 mm之间,纤维宽度在21.349~22.683μm之间。4个柳树无性系木材纤维的长宽比、壁腔比及腔径比等指标均符合造纸原料要求,而且纤维长度、宽度均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69.
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37个杂交桉无性系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观测其6年生不同桉树无性系的保存率和生长量。结果表明,6年生桉树无性系间的树高、胸径及材积组间均呈显著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组内差异不显著。根据6年生的生长量分析,初步筛选出DM9、DM25、DM27、DM28、DM31等5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70.
对24份红松(Pinus koraiensis)无性系种子园种子形态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种子在种长、种宽、种厚、种皮厚、千粒质量、长宽比、长厚比及宽厚比8个指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无性系种子园种子千粒质量均值超过对照7.20%,千粒质量与种长、种宽、种厚、种皮厚以及出仁率与种皮厚、种皮比例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无性系种子形态特征的变异水平较高,无性系内种子形态特征较不稳定,因此以种子为选择目标中,可以选择千粒质量、种长、种宽兼优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