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林业   57篇
农学   104篇
基础科学   365篇
  307篇
综合类   304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Parallel immune clone algorithm is proposed based on population coevolution theory and parallel computing affinity of individual at multiple compute nodes. Introducing the immune memory mechanism,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antibody population and memory units are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meanwhile, it improves mutual cooperation among antibodies, and ensures solution set approaching optimal solution from the inside of feasible region or infeasible region border. Clone proliferation, high frequency variation and operation of crossover operators increase the chance that better individuals gain affinity maturation by the operation of clone expansion, improve diversity of antibody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chieve the balance of optimization between depth and range, and ensure the convergence of the algorithm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search range. A computational study for a standard data set is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the algorithm, and the effect of algorithm parameters on the results is analyz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obal search capability, local search capability, algorithm stability and computing speed of the algorithm are all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such as normal immune clon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genetic algorithm, etc.  相似文献   
82.
中间件技术正成为构建大规模信息系统的热门技术,针对海量信息系统中数据规模大.数据加载速度要求高,查询处理耗时多的特点,构建了一个海量信息事务处理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并行加蕺和并行查询.谈系统基于分布对象计算技术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平台实现.具有高效、平台无关和在线可扩展等特点.  相似文献   
83.
在遮阳网覆盖与露地条件下 ,进行不同蔬菜种类的分期播种对比试验 .采用平行观测法 ,较系统地进行小气候和蔬菜生长状况观测 .结合统计分析 ,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 1)在晴至少云与多云天气条件下 ,遮阳网覆盖能显著降低气温及地温 ,且 0 cm及 10 cm地温降幅大于气温 ;( 2 )在阴雨天气条件下 ,遮阳网覆盖无降温效果 ;( 3)因水气难以散失 ,雨后覆盖遮阳网 ,会造成高温、高湿的小气候条件 ,并会助长病害的蔓延 ;( 4 )无论何种天气条件 ,遮阳网覆盖均会显著削弱太阳辐射 ;( 5)在蔬菜栽培上 ,苗期覆盖遮阳网 ,有减轻病害、保全苗的效果 ;( 6)全生育期覆盖 ,应视品种的耐阴性选用遮光率合适的遮阳网 ,并注意适时揭、盖 ,否则会因光照不足而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84.
利用海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74—2004年气象资料和2005年出版的《海南省志》中《水利志》部分的降雨量和蒸发量数据,对海南省不同地区近30年的平均降雨量和平均蒸发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各个地区降雨过程主要发生在8—10月,而蒸发过程主要集中于5—7月。春季和冬季的蒸发量明显大于降雨量,夏秋两季除南部和西部地区蒸发量明显高于降雨量外,其它地区都是降雨量大于蒸发量。而年降雨量只有东部和中部地区大于年蒸发量,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都是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  相似文献   
85.
吴志勇  苗玉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279-1280,1283
将表面蒸发、呼吸热作为内热源加入到传热模型之中,以建立球状果蔬压差预冷过程的数学模型,并且简化边界条件,进而提出一种计算预冷所需时间的简便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箱体内果蔬平均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6.
活性炭吸附汽油蒸气动力学性能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维秋  袁旭  赵书华 《油气储运》2001,20(10):39-42
在蒸发油气吸附回收处理技术中,将活性炭作为首选吸附剂,重点考察研究其吸附汽油蒸气动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的饱和吸附率随吸附操作温度增大而降低,新鲜活性炭在20℃时的饱和吸附率高达34%,30℃时为30%,活性炭吸附存在劣化度,再生难彻底,影响其使用寿命,活性炭吸附油气速度较快,不同活性炭的吸附饱和时间略有差别,一般在40min内已经达到或基本接近饱和,活性炭吸附塔压降很小,总平均为0.142Pa/cm。  相似文献   
87.
点源入渗与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盆栽条件下 ,低水量滴灌入渗及蒸发过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入渗过程中 ,当灌水速度为 0 .5L·h-1,灌水量为 0 .5、1.0、1.5L时 ,土壤表面湿润半径分别为 13、15、16cm ,湿润深度分别为 15、17、2 0cm。在灌水中心附近 ,土壤水分分布较边缘集中 ;盐分随水向四周扩散 ,最后积聚在干、湿土体交界处。低灌水速度情况下 ,盐分最高积聚区离湿润锋 2cm左右。蒸发过程中 ,表土层 2cm范围内土壤水分变化较剧烈 ,土壤水分逐渐集中在湿润土体中心 ;盐分表聚性逐渐减弱 ,土体边缘盐分变化量较土体中心大 ;蒸发前后 ,蒸发水量 6 6 8g ,表层 2cm范围盐分增加 7.17g。  相似文献   
88.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影响日棵间蒸发量的因素,在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影响蒸发的各因素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对10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各参数与日棵间蒸发量的拟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耕作模式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7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含水率具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3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温度具有三次函数关系。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可近似用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或者地表含水量计算。  相似文献   
89.
砂砾覆盖能防止土壤表面受到雨滴侵蚀,切断土壤的毛细管作用,从而对土壤入渗和蒸发规律产生影响。介绍了国内外砂砾覆盖对入渗和蒸发规律影响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与砾石覆盖度之间既有正相关关系,又有负相关关系,入渗不仅与砂砾粒径有关,还与砂砾在土壤表面所处的位置有关;砂砾覆盖能够抑制蒸发,抑制效果与砂砾粒径大小、颜色和厚度等有关。另外,一些国外学者通过定量化模型描述了砂砾覆盖条件下入渗和蒸发规律,但这些定量化模型还是最基本的简化模型,主要偏重于理论说明,直接应用于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0.
局部覆盖条件下干旱过程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旱棚人工控水、蒸发桶称重法,对地膜、渗水膜、干草、塑料泡膜4种地面覆盖材料在50%覆盖度下的土壤水分蒸发性能及保墒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透水或不透水覆盖材料均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其中蒸发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地膜,其次为渗水膜,塑料泡膜作用最小;在为期5个月的试验期间,地膜、渗水膜、干草、塑料泡膜覆盖可减少土壤蒸发量分别为23.04,10.89,10.03和5.68mm。试验还发现,覆盖材料对土壤蒸发的抑制能力与土壤干旱过程密切相关,低含水率持续干旱阶段土壤蒸发速率随蒸发历时延长而减小;高含水率干湿交替及持续干旱阶段则相反。局部覆盖能显著提高覆盖区与相邻非覆盖区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延长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的持续期,减轻持续干旱对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长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