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1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林业   234篇
农学   217篇
基础科学   128篇
  302篇
综合类   955篇
农作物   107篇
水产渔业   144篇
畜牧兽医   202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9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EBFM) has been subjected to debate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in the late 1990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seems to follow two separate but simultaneous trajectories of increased popularity but also sustained critique. This paper offers an analysis of potential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disparate trajectories by drawing 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centred around "black box" and actor‐network theory. To support our analysis, we perform an exploratory literature review of how the EBFM concept has been used in a selection of high impact fisheries research papers. We find that the popularity of EBFM does not guarantee its integrity, usefulness or analytical insight, but also that persistent critique of how the concept is used seems to be driving some change. We think that a continued trajectory of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contextualization and discernibility of EBFM can help overcome the considerable ambiguit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cept and make it increasingly useful to fisheries management. This means moving away from routine use of the term towards a practicable and tangible approach to improve fisheries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102.
抽气方式与充气压力对盒式气调包装气体置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不同条件的气体置换流场分析是实现气体置换工艺参数与结构优化的基础。针对盒式气调包装机的关键装置—气体置换装置的物理模型进行流场分析,采用RNG k-ξ湍流模型对进行气流流场数值模拟,建立盒式气调包装气体置换结构内部三维流场;比较等效面积下3种抽气方式对包装内部气体置换性能的影响,确定抽气孔的优化布置方式;分析不同压差工况下的气体置换速度,确定充气压力适宜的工作范围。结果表明,当压强相对于极限真空处于粗真空时(0.04~ 0.1 MPa),3种抽气方式的气体置换效率差异不显著,随着压强的减小(小于0.04 MPa),中间抽气方式优于两边抽气方式;同时,采用中间抽气,两边四孔充气方式时,充气压力大于0.5 MPa,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气体置换精度与置换效率。  相似文献   
103.
果蔬微孔膜气调包装模型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建立微孔膜气调包装的理论模型是保证气调包装质量、进行微孔膜气调包装系统设计的关键。基于孔径与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关系,应用Fick扩散定理,结合果蔬呼吸速率模型,建立微孔膜果蔬气调包装内外气体交换的数学模型。以香菇为对象,利用密闭系统法确定其呼吸速率;采用硬质罐加PE膜封合包装香菇并在25℃、50%RH下储藏50 h以上,测定不同初始气体组分、微孔孔数与孔径条件下包装内气体浓度变化,对香菇微孔膜气调包装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试验数据吻合度较高,所建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香菇微孔膜气调包装内外气体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04.
口服急性毒性试验中Cry1C蛋白对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不同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小鼠在口服急性毒性试验中摄入Cry1C蛋白前后其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而对该抗虫蛋白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DGGE图谱经UPGAMA聚类分析显示:小鼠间菌群结构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实验期间,对照组小鼠灌胃前后其菌群基本保持稳定;实验组小鼠试验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差异较对照组明显.随着灌胃的停止其变化差异在经历过高峰后会随着停喂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且菌相有逐渐恢复灌胃前结构的趋势.从肠道菌相的角度分析可知:该抗虫Cry1C蛋白对小鼠是基本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5.
介绍了平衡活动教学法的核心理论及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过程,并阐明这一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的专科英语教学确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最佳的臭氧处理时间和气体成分,分析了臭氧处理结合气调包装(MAP)保鲜对琯溪蜜柚柚瓣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处理结合气调包装的方法可明显延长琯溪蜜柚柚瓣的保鲜时间,改善保鲜柚瓣的品质,臭氧处理5min,以5%O2、3%CO2、92%N2的气体成分包装的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7.
本文结合依宝公路大个岭至万宝公园段施工实例,着重阐述了改性沥青在严寒地区的应用中其材料管理、配合比组成设计两方面的具体实施的经验及体会.  相似文献   
108.
依据FAO56作物需水量指南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磴口试验站小麦套种覆膜玉米、小麦套种未覆膜玉米、小麦套种油料向日葵3种套种模式下的综合单、双值作物系数。结果表明,3种套种模式下的作物在全生育期内均可迎来2次综合需水高峰;共生阶段的作物系数,单值方法高于双值方法的计算结果,而单一作物独立生长阶段,双值方法高于单值方法的计算结果;无论单值计算还是双值计算的套种作物田间综合ET,当单一作物处于独立生长期时差别不大,而2种作物共同生育阶段的差别较大;将3种作物在套种模式下的生育阶段划分的更加详细并分别命名,为套种模式下作物蒸散量提供更准确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09.
应用改良阻断ELISA检测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血清抗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纯化抗原和抗REV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改良阻断ELISA用于鸡血清中REV抗体检测,并对北京地区鸡群中随机采样的36份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阳性率为5.6%。与间接ELSIA的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学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改良阻断ELISA可以用于鸡群REV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0.
自主计划法指的是学习者按自己的起点和基础制定详细且有可能达到的目标,通过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在长期的小目标实现过程中来获得的成功体验,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文中通过实验支持了该方法能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内动机的假设,从而为中职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