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4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754篇
林业   629篇
农学   922篇
基础科学   432篇
  637篇
综合类   3511篇
农作物   798篇
水产渔业   274篇
畜牧兽医   974篇
园艺   291篇
植物保护   33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348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590篇
  2010年   430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409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本文以具有腐烂病状的浒苔为样品,从中筛选分离得到产浒苔降解酶的海洋微生物菌株X-5,同时对菌株X 5生长特性、最适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菌株X 5产浒苔降解酶的最适发酵条件为:浒苔浓度为2.5%;氯化铵浓度为0.8%;NaCl浓度为3%;在接种量7%,26℃下恒温培养时间60 h,获得菌株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992.
6-9月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3-2012年6-9月(2005年数据缺失)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利用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性分析,结合半变异函数模型,探讨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分布的异质性特点,并寻找影响茎柔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认为:(1)全局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和局部自相关统计量Getis-Ord Gi*的Z得分结果显示,秘鲁外海茎柔鱼呈斑块状中等程度的聚集分布,7月份的聚集性强;(2)趋势性分析认为,6-9月茎柔鱼资源在南北方向上基本都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变化趋势,而东西方向上均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趋势;(3)6、8月份的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7月份的最优模型为球状模型,9月份的最优模型为指数模型,6-9月份的块金系数分别为41.33%、24.66%、25.89%和35.42%,其反映了中等程度自相关性,与全局自相关的分析结果一致;(4)相关性检验认为,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局部聚集分布主要是受到海表面高度的影响。对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分布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对揭示其栖息地分布及其生态学意义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超甜玉米作为一种新型的果蔬型食品,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种植作物。通过种植超甜玉米,种植业结构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这对于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对超甜玉米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超甜玉米的栽培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通过对制种玉米全地面地膜覆盖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的分析,阐述了减缓水分胁迫的抗逆性栽培技术,从而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在高糖作用下,体外培养的小鼠足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左归降糖益肾方含药血浆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小鼠足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25 mmoL/L葡萄糖,10%空白血浆)、高糖组(B组,200 mmoL/L葡萄糖,10%空白血浆)、左归降糖益肾方含药血浆组(C组,200 mmoL/L葡萄糖,10%含药血浆),4-苯基丁酸(4-PBA)含药血浆组(D组,200 mmoL/L葡萄糖,10%含药血浆)。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足细胞凋亡情况;MTT自动比色法检测足细胞活力,蛋白质印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bax及bcl-2蛋白或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足细胞活力降低,bax及 bcl-2蛋白或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B组相比,C组、D组足细胞活力升高,bax蛋白或mRNA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bcl-2蛋白或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C组比,D组足细胞活力升高(P<0.05),但bax及bcl-2蛋白或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x及bcl-2蛋白或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是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左归降糖益肾方含药血浆可以通过影响bax及bcl-2蛋白或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足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6.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凯  智海剑 《大豆科学》2016,(4):525-530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东北、黄淮及南方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严重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我国不同学者曾将江苏、东北、湖北及山东等地的SMV株系做过局部划分。为促进大豆抗病育种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种质的交换,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从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和国内外鉴别系统中筛选出10个鉴别能力强、反应稳定的鉴别寄主,将我国大豆产区25个省(市)的SMV划分为22个株系;通过不同病毒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大豆花叶病毒和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基因组重组形成的SMV新类型;从种质资源中发掘出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等优异抗源;发现其对15个株系的抗侵染作用分别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将15个抗侵染基因定位在大豆2、6、13和14号染色体上,完成Rsc3、Rsc4、Rsc6、Rsc7、Rsc8、Rsc13、Rsc14、Rsc15、Rsc17、Rsc18等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发现抗性基因成簇存在;证明抗病、系统坏死、系统花叶3类症状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发现大豆对SMV存在数量抗性(抗扩展),它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3个抗源品种、3条染色体上的多个抗性基因,创造了兼抗20个株系的新种质;利用基因干扰原理,完成了SMV基因HC-Pro和CP及隐性大豆抗病基因eIF4E的遗传转化,在阳性后代中获得一批优异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997.
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中花1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mz3与籼稻品种南京11杂交建立的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19353与RM510之间约747kb范围内。由于该区间包含控制水稻株高和分蘖的D3基因,结合表型分析,推测突变基因与D3可能为一对等位基因。设计7对引物分别对中花11与突变体mz3的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中花11相比,D3基因在mz3中第636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A,使得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TG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进一步对定位群体中10个隐性极端个体测序,结果显示所有极端个体都带有该突变位点。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编码的D3蛋白与野生型一样定位在细胞核中,荧光双分子互补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D3蛋白不能与D14蛋白发生互作,推测突变体编码的D3截短蛋白缺少了与D14互作的氨基酸序列,从而阻碍了独脚金内酯信号传递。因此,mz3表型很可能由D3基因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998.
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于2012和2013年在安徽、重庆和广西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Florisil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呋虫胺在糙米、稻壳和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在0.05~2 mg/kg添加水平下,呋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0%~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6.5%之间。呋虫胺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4.8 d,距末次施药后7 d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53 mg/kg,低于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和8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呋虫胺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438~1.087 μg/(kg bw·d),风险商值(RQ)为0.002~0.005,表明呋虫胺在糙米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99.
通过一年两季(春季和冬季)的田间试验,采用C18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苦参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方法验证试验表明:在0.02~0.5mg/kg添加水平下,苦参碱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1%~87%,相对标准偏差为5.7%~14%,在小白菜与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2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消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0d(春季,小白菜)、1.5d(冬季,小白菜)、1.4d(春季,土壤)和1.6d(冬季,土壤)。最终残留结果显示:距最后一次施药7d后,高浓度(有效成分6.71g/hm2)和低浓度(有效成分4.47g/hm2)苦参碱在春季和冬季小白菜中的最终残留量在0.061~0.074mg/kg之间;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在未检出~0.075mg/kg之间。可见,苦参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易消解,为保障小白菜食用安全,建议可将0.1mg/kg作为其最大残留限量,安全间隔期不小于3d。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