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65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62篇
  89篇
综合类   18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The Komesu underground dam is the first full-scale underground dam constructed to prevent saltwater intrusion in Japan. Although the cutoff wall of the dam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movement of saltwater into the reservoir area, saltwater masses remained behind the dam at the time of its completion, and saltwater can intrude beneath and diffuse through the wall, particularly when the reservoir level is below the sea level because of high pumping levels during the drought yea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imate in advance whether the saltwater concentration in the pumped water is likely to exceed or not the permissible salinity level because of an increase in the residual saltwater mass as a result of saltwater intrusion and to take necessary measures to suitably manage the saltwater level behind the dam. To analyze saltwater intrusion, we first selected the optimal program suit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saltwater intrusion. Second, we examined the longitudinal dispersivity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ne of depression around the pumping wells. Then we analyzed saltwater intrusion into the reservoir area in detail by using a two-dimensional convective–dispers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make it possible to improve management of saltwater in the reservoir area behind the underground dam.  相似文献   
92.
氧化亚氮(N2O),既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又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之一,由人类活动导致的N2O年排放量正以平均每年约0.25%的速率增加.河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生态系统输送物质的重要通道之一,其氮素负荷量也在逐年上升,相应地,河流释放的N2O已经越来越成为大气N2O的一个重要的源.本文对河流溶存N2O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其在水-气界面交换通量的测定、计算方法和模型、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3.
基于人机界面优化目的的森林灭火手泵操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优化森林灭火手泵的人机操作界面,提高操作的舒适性和效率,该文通过最大操作力的测量,研究了森林灭火手泵的握持直径、握持长度和握持姿势对操作者操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手泵握持直径、握持长度以及握持姿势对操作力的影响都很显著。② 手泵合理握持长度为450~800 mm,握持直径为32~35 mm,内筒直径取144 mm,握持姿势以采用出水方向偏离水平面向上为宜。   相似文献   
94.
设计了一种CF接口的RFID阅读器,硬件由MCU、RFID协议收发芯片、CF接口转换芯片及外围电路组成,软件包括MCU子系统软件和Pocket PC驱动程序。CF接口RFID阅读器与Pocket PC集成,开发运行于Windows Mobile平台的支持移动数据库的Pocket PC软件,构成一套奶牛个体信息采集无线终端,提供奶牛场管理信息系统的移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5.
本试验在同一“装置”结构中,不同进流含沙浓度下,通过改变进流流量的大小,对“装置”中的浑液面升、降进行调控。根据“装置”内泥沙浓度分布的不同,将其分为四个区:清水区、低于进流含沙浓度的非拥挤沉降区、拥挤沉降区、压缩沉降区;并且分析了浑液面的升降与进流流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浑液面的升降规律。根据浑液面升降过程的调控,可求出“装置”在某一进流含沙浓度下的清水出水量,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弄清“装置”水沙分离的物理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提出了解决移动公司边界漫游问题方案,即建立边界漫游预警机制,对在因为边界漫游问题而产生不合理费用的用户,根据规则自动生成减免帐单,通过预存方式对用户因为边界漫游产生的多余费用进行自动减免,向用户发送处理短信通知。按照移动公司现有的管理系统和接口规范对解决边界漫游问题进行了需求分析,并建立了系统构架,分别对硬件布局、软件模块设计、系统功能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7.
桑沟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磷的溶出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8~1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两次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通过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室内培养实验得到了PO4P和TDP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量与时间的动力学关系,并利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和连续函数计算法计算了该湾沉积物水界面PO4P和TDP的交换速率。其变化范围PO4P为0.09~3.26mg/m2·d,TDP为1.22~7.66mg/m2·d。总体趋势是相同站位的交换速率为8月高于11月,不同站位的交换速率为扇贝和牡蛎养殖区高于海带养殖区。与我国其他近岸海域相比,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磷的交换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8.
土壤、沉积物、水体和生物体之间的接触和作用形成了多种环境微界面。这些环境微界面是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而高度时空异质性的界面特征使得对其中化学反应信息的捕捉变得极其复杂且困难。薄膜梯度扩散(DGT)技术以其原位测量元素生物有效态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势,适用于研究化学异质性的界面过程。本文系统总结了DGT技术在环境微界面的物质运移过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一是一维物质浓度测定;二是二维化学分布成像;三是与薄膜扩散平衡技术(DET)、平衡式孔隙水采样器(Peeper)和平面光极(PO)等技术联用同步获取多种溶质分布信息。现有研究证据表明,DGT适合在亚毫米(几十至几百微米)至毫米尺度研究环境微界面营养盐和污染物运移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可与其他化学成像技术结合研究物质跨界面运移的驱动因子和动力学特征。最后,在DGT技术发展与应用场景扩展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99.
采用真空复合轧制工艺,将3种钢板(GCr15、Q420、IF)轧制成梯度复合材料,对其结合界面处的微观组织、成分及硬度分布、抗剪强度进行了检测,并对梯度材料自磨锐割刀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板层界面处材料间相互咬合形成较为紊乱的冶金结合方式,界面处元素相互扩散形成过渡区,组织缺陷较少。结合界面处的抗剪强度均超过了国标要求,且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不同界面间存在较为平缓的硬度梯度变化。梯度材料自磨锐割刀后刀面、刀尖及刃口材料为GCr15钢,硬度高、耐磨性好,前刀面的硬度呈梯度变化,磨损均匀,作业过程中可始终保持刀尖前凸,刃口曲率半径变化较小,能够长时间保持刃口的锋锐性与再生作物的低损伤切割。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同作业条件下,梯度材料自磨锐割刀耐磨性是市售割刀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0.
旋耕埋草机在作业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尤其是在土壤粘重的地区作业,其功耗问题是制约该机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高茬秸秆还田旋耕埋草机实际功耗大小不清楚、刀辊作业时运动参数与功耗的关系不明确等问题,根据功耗检测的基本原理,采用Delphi可视化编程软件,设计了一种新的旋耕埋草机功耗检测系统。该系统由4个模块组成,包括设计采集模块、传感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Delphi可视化显示模块。将该系统安装在旋耕埋草机上,对其性能进行了检测,并得到了转速、力矩和功耗等检测结果。该检测结果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在Delphi开发的界面上进行可视化显示,为旋耕埋草机动力分配和节能降耗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