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林业   89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36篇
  680篇
综合类   593篇
农作物   9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084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23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基于冗余分析的高寒草原土壤与草地退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寒草原退化草地设置研究样地,观测植物群落特征、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依据数量生态学基本原理,探讨高寒草原退化草地与土壤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样地沿冗余分析排序图第一排序轴分布,第一排序轴反映草地退化程度的变化;草地植物群落中与第一排序轴负相关且按相关程度大小排序的指标为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第一、第二排序轴能够解释97.1%的土壤因子与草地退化关系;土壤沙砾、p H与第一排序轴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有效氮与第一排序轴负相关;第一排序轴及所有排序轴所反映的土壤因子均与草地退化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不同土壤因子与草地退化之间相关程度不同,土壤有机碳(r=-0.890)、土壤含水量(r=-0.864)、容重(r=-0.847)、全氮(r=-0.836)、有效氮(r=-0.821)等与高寒草原退化相关程度更高且相关关系极显著(P<0.01)。利用退化草地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数据矩阵进行冗余分析能够较好地综合反映土壤因子与草地退化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有效氮是反映高寒草原退化的重要土壤指标。  相似文献   
42.
近15年新疆伊犁河谷草地退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俊杰  刘海军  崔东  陈晨 《草业科学》2018,35(3):508-520
以伊犁河谷为研究区,利用MODIS NDVI数据及像元二分模型,反演草地植被覆盖度,以草地植被覆盖度为评价标准,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及Getis-Ord Gi*冷/热点分析方法,对伊犁河谷2001-2015年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受持续过度放牧及气候条件影响,2001-2015年伊犁河谷草地整体持续退化,15年内退化草地比例达46.18%,但退化以轻度为主;2)空间上退化草地的分布范围逐步向高海拔区域扩展,海拔1 500-3 000 m的中山和中高山区退化草地扩张最明显;3)草地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减缓了草地退化速度,草地退化与改善的空间差异逐渐明显,以退化为主的单一变化趋势有所改变;4)利用NDVI反演植被覆盖度对草地退化进行评价的方法存在对高植被覆盖区域草地退化敏感性相对较弱的缺陷。  相似文献   
43.
丹江口水源涵养区退耕还草土壤线虫群落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丹江口水源涵养区退耕还草的土壤生态效应,2017年9月,选取3块同一土壤类型、退耕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作为退耕还草的代表样地,以相邻未退耕的玉米(Zea Mays)田为对照,比较分析退耕还草土壤线虫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样地0~10 cm土层含水量显著提高15.86%(P<0.05),pH值显著降低5.06%(P<0.05);10~20 cm土层pH值显著降低4.57%(P<0.05),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26.83%(P<0.05)。退耕种植紫花苜蓿草地共鉴定出土壤线虫18 307条,49个属,未退耕玉米田共鉴定出土壤线虫10 706条,45个属,退耕还草后土壤线虫c-p类群由短世代型向长世代型转移,土壤环境受到扰动降低,土壤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结构指数(SI)和富集指数(EI)表明退耕还草提高了土壤健康程度,同时降低了土壤所受的干扰程度。土壤线虫数量与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植物寄生性线虫和捕/杂食线虫相对丰度与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退耕还草改变了土壤pH值及全氮、有效磷养分含量,改变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提升了土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4.
田文坦  刘扬  王树彦  韩冰 《草业科学》2015,(11):1781-1788
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着内蒙古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目前,内蒙古地区乃至于全国对外来物种只重引进、疏于管理,导致外来物种逃逸到自然环境中,造成潜在的环境灾害。本研究据文献查阅以及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信息,整理分析内蒙古境内分布的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来源地、侵入途径及对草原的危害状况,并对内蒙古草原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根据统计,外来入侵植物中的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和光梗蒺藜草(Cenchrus calyculatus)已表现出蔓延趋势,其他物种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相似文献   
45.
扎鲁特旗山地草地土壤含水量动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桂珍  高凯  张丽娟 《草业科学》2015,(9):1399-1404
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站1983-2012年气象数据和山地草地土壤含水量数据分析,揭示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3-2012年山地草地土壤各层(0-10、10-20、20-30、30-40、40-50和0-50cm)含水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草地逐渐旱化;土壤含水量下降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1983-1987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在15%~30%之间波动,属于土壤含水量的较高阶段;第2阶段为1988-1999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在5%~15%范围内波动,属于土壤含水量高(15%~30%)向低(2%~10%)过渡阶段;第3阶段是2000-2012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在2%~10%范围内波动,属于土壤含水量较低阶段;土壤含水量与温度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降水量、相对湿度、蒸散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6.
为探究氮添加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选择4个氮添加水平(对照,N0,0 kg·hm^-2·a^-1;低氮,N1,10 kg·hm^-2·a^-1;中氮,N3,30 kg·hm^-2·a^-1;高氮,N9,90 kg·hm^-2·a^-1),开展土壤酶活性对氮添加响应的研究,分析土壤酶活性对氮添加的响应特点,土壤酶化学计量比以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在N3水平显著增加β-1,4葡萄糖苷酶(βG)、β-D-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β-1,4木糖苷酶(βX)酶活性(P<0.05),N1和N3水平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N3水平显著降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P<0.05),氮添加对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影响不显著,N3水平下显著增加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8种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SOC、NAG除外)和总磷(TP)显著相关,与土壤总氮(TN)不相关。研究区土壤酶活性C∶N∶P化学计量比为1∶1∶1.2,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C∶N∶P的比值1∶1∶1相偏离,表明该研究区土壤微生物生长受磷素限制。冗余分析(RDA)进一步揭示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7.
对不同放牧压力下草原砂质栗钙土微生物量C、N、P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就土壤原土来看,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大,土壤微生物量C,N先增加后减少;土壤微生物量C在放牧率2.67只羊/hm2时相对较高,微生物量P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8.
王昭雅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5):159-164
为增进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性,本研究考察了国内草原"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具体以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牧业人口、牲畜超载率和农牧民纯收入变化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对比"补助奖励"政策前后全国草畜平衡状况,并结合BGLI模型计算"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对草原超载问题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补助奖励"政策对全国的超载现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增加了牧区半牧区县的人口和牧民纯收入,尤其对半牧区县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牧区半牧区县整体对该政策的满意度很高。但无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率的低下,预期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本研究认为,应通过建立数据库的办法实施"精确放牧"政策,并提出先减后补,根据超载程度做好多补,中小牧户为补贴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49.
梁泽胜 《青海草业》2011,20(3):29-32
根据《农牧厅关于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都兰县2009~2010年开展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完成了野外调查、核实,内业整理、制图,政府公告、基本草原保护标志设立等工作。对试点工作加以总结,以期对全省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河南县高寒草句退化草地封育3年试验表明:轻度退化草地封育3年后的总盖度从78%提高到98%,增加了20个百分点,优良牧草产量增加52.8%,毒杂草产量减少33.1%;中度退化草地封育3年后总盖度从55%提高到79%,增加了24个百分点,优良牧草产量增加96.1%,毒杂草产量减少29.4%;重度退化草地封育3年后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