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林业   287篇
农学   131篇
基础科学   106篇
  863篇
综合类   2441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87篇
园艺   119篇
植物保护   13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401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为提高沙地大树移栽成活率 ,尽快成林 ,本文论述了沙地移栽大树坨成败因素、方法 ,提出樟子松树坨以 6~ 8年生为最佳 ,超过 10a不宜移栽。同时提出沙地树坨移栽的 2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2.
樟子松是沙地主要针叶造林树种,沙地樟子松林天然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红花尔基地区的气候特点为高纬度、低海拔、寒冷半湿润、短无霜期。沙地樟子松于20 世纪50 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引种成功,但一直不能天然更新,并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出现了生长衰退、枯梢直至死亡的现象,而天然沙地樟子松林无论在更新还是生长上却一直处于健康状态。为了认识天然沙地樟子松林天然林的更新特征,于 2004 年 7-8 月对红花尔基天然沙地樟子松林的20 块样地、3 种林窗(2 圆形、5 窄长方形、3 宽长方形)樟子松天然更新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龄大的林分(大于 50 年)总平均更新指数高于林龄小的林分(小于 50 年),最大更新指数达29株m-2。更新的苗龄绝大多数小于10年生。回归分析表明,林龄是决定天然更新的主要因子;虽然樟子松是阳性树种,但林冠的郁闭度似乎对天然更新没有直接影响。林窗更新调查结果表明,林窗内更新指数都较高;对于圆形林窗更新高峰出现在林窗南缘和东缘,而对于窄长方形林窗,更新高峰则出现于东缘;而且更新苗龄相对较大(最大达 38 年)。上述结果表明樟子松更新苗具有一定的耐阴性,但如果没有较大林窗或较大的其它干扰,如火、风雪害或皆伐等,更新苗木将很难进行入主林冠层。  相似文献   
83.
沙质岸黑松海防林更新属于改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典型调查与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黑松海防林低质低效的形成原因,据其成因将这些林分划分为5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意见,并编制出黑松海防林密度管理表。通过更新造林和抚育技术试验,提出了较合理的更新方式,主要有林冠下更新造林、留伐桩萌芽更新、隔行更新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带状更新等,其中,带状更新适于在林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应用,其它几种更新方式较适于低效林的更新改造;采用稀疏林补植、林下种植灌木或绿肥压青、封禁保护枯落物等技术,可有效地改善林分状况。  相似文献   
84.
毛乌素沙地不同治理措施植被恢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群落数量结构与干物质生产方面对刘家窑头流域赵家塘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林草复合措施植被恢复效果最好,灌木林地植被恢复优于乔木林地,杨树纯林地效果较差;草方格固沙能使植被迅速恢复;喷撒化学固沙剂对迎风坡植被恢复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5.
根据1993年省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消耗量及消耗结构的调查资料,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线性规划对我省的林种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河南省现阶段的林种结构应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林=349∶159∶237∶211∶44。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以征用占用林地为例,列举出补偿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林地补偿与区域区位、补偿基数、补偿倍数等几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了增加林地补偿合理性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7.
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指标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荒漠化评价是荒漠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评价体系确定的原则,并通过分析和筛选,选择出能够显著评价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状况的3个指标,从而建立了浑善达克沙地土地荒漠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该地区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8.
The history of recorded cases of anthrax i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from 1909 to 2012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Jordan River and the Mediterranean Sea is reviewed. The disease was endemic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but the incidence decreased thereafter, with only sporadic cases from the 1980s onwards. Human cases have not been diagnosed in the region since 1984 and the number of episodes of animal disease has reduced to less than one per year. This decline is mostly due to the disruption of the infective cycle by improved veterinary control, including vaccination, treatment and outbreak management. A policy of reactive vaccination for 10 years of affected herds and herds grazing in their proximity has been applied. No new outbreaks have been observed in such herds after the cessation of vaccination, despite continued grazing on the same sites, so it is assumed that spore survival in such areas is shorter than 10 years. This is independent of the soil composition, which is calcareous throughout most of the relevant area. However, reemergence of anthrax, even after decades, has occurred following disturbance and heavy rainfall.  相似文献   
89.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增产、土地生产力提升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优化辽西半干旱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置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M2S2)、4行﹕4行(M4S4)、6行﹕6行(M6S6),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5种种植模式,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土地生产力、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单、间作模式作物总产量表现为M>M6S6>M4S4>M2S2>S,间作模式中作物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玉米>大豆,玉米贡献率为79.0%~87.3%,大豆贡献率为12.7%~21.0%;M6S6和M4S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3~1.19和1.06~1.07,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小于1,表现为间作劣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50cm土层间作玉米与大豆存在水分竞争,60−100cm土层玉米和大豆存在水分互补;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除M6S6间作模式外,M4S4和M2S2间作模式均降低了大豆水分利用效率;M6S6和M4S4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分别为1.18~1.21和1.05~1.06,水分生产力提高5%~21%,均具有间作水分利用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为0.99~1.01,间作水分利用优势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M6S6间作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最强,能够显著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则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重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既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池州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从构建循序渐进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建设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校方与合作单位协同组织等方面对如何保障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加以探讨,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