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56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3篇
  161篇
综合类   337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97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农技服务》2019,(10):56-58
为科学合理利用高寒草甸放牧提供参考,采用样方法测定连续多年适度放牧对高寒草甸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多年放牧后高寒草甸的裸地面积、株高、物种数和毒杂草物种数并无显著变化,土壤含水量则表现出随着气候、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高寒草甸生物量的变化与生育期一致,高寒草甸返青后,逐渐进入生长旺盛期,生物量逐渐增加;随气温降低,生物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992.
本研究以祁连山东缘天祝藏族自治县4种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技术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呈递减趋势;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植物覆盖度、地上植物总生物量、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随退化程度加深呈下降趋势;高寒草甸退化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利用程度。在环境因子中对碳源代谢多样性影响最大的是碳氮比、全磷含量、全氮含量,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电导率、pH是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的限制因子,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在草甸草原轻度退化割草地上喷施多功能肥料,对比施肥前后割草地草群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变化情况,分析轻度退化割草地喷施肥料后的植物群落特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对割草地草群的盖度影响不大,但能够明显提高草群的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施肥2年割草地的草群高度较对照草群平均增加了7.32 cm,草群地上生物量增加了39.42 kg/667 m2。  相似文献   
994.
<正>探讨玉米品种垦单13号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的适宜栽培密度以及增产效果,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于2013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旱田科技园区,土质为草甸白浆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小麦。整地方法:伏翻,秋耙,秋起空垄,春施肥。1.2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行长10m,4行区,垄距65cm,每小区面积26m2。1.3试验方法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1~3每公顷种植密度分别为7.5、7.95、8.4万株。供试玉米品种选择垦单13  相似文献   
995.
研究植被恢复对矿区土壤和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青藏高原基于采矿背景的生态恢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南高寒草甸采金矿区为研究对象,探究采矿及植被恢复(草本植物恢复和木本植物恢复)5年后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矿活动会使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草本植物恢复5年后有机质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但木本植物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恢复样地和未恢复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恢复样地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在垂直分布上(0-10 cm和10-30 cm)没有显著差异(P>0.05)。该地区植被恢复前期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建群种的草地群落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输入要高于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建群种的林地群落,更能快速提高土壤质量,以木本植物恢复时应搭配凋落物输入量大且易分解的树种。  相似文献   
996.
土壤质量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管理判断准则。为明确三江平原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土壤质量随种稻时间延长的演变规律,以三江平原草甸土为调查对象,调查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草甸土种稻后,耕层和心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还原物质总量在耕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均呈增加趋势;耕层土壤中Fe~(2+)和Mn~(2+)在种稻6~10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向下迁移,到40年在心土层达最高值;土壤固相比率和总孔隙在种稻初期变化不规律,种稻40年时,土壤固相比率在心土层增加,直径0.000 2 mm孔隙增加明显;随种稻年限增加,耕层0.02~2 mm颗粒比率增加,0.002 mm颗粒降低并向下淋溶至心土层,心土层0.002 mm颗粒比率增加;草甸土种稻后,部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具有水稻土发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7.
为了弄清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带草甸植被特征及其物种组成,通过查阅现有资料与调查典型样地等方法,发现植物124种,隶属28科85属,按照《中国植被》中的3个主要分类单位,将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带草甸植被划分了3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组和13个群系。由此可见,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带草甸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应加强规划,合理经营与保护,为林区多种经营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98.
枯落物添加对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高寒草甸退化后植被群落结构改变对土壤碳矿化特征的影响,以不同退化梯度高寒草甸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恒温培养203 d研究了不同功能群枯落物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加剧,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非线性响应趋势;枯落物添加分别显著增加了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以及重度退化草甸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约102.04%,58.71%,70.68%和181.32%,但同一退化梯度不同枯落物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培养前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以及pH值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枯落物添加可以改变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对土壤本底碳氮含量以及pH值的响应程度。总之,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的改变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9.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形态建成、返青、再生和抵御不良环境的重要能量物质,了解草原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是草原合理利用的基础。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常见的8种杂类草: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菊叶委陵菜(P.tanacetifolia)、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麻花头(Serratula centauroides)、细叶白头翁(Pulsatilla turczaninovii)、日荫菅(Carex pediformis)、山葱(Allium senescens)和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地上部、茎基部、根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6年4~9月,供试植物地上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7月底达最大值;茎基部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在4~5月明显下降,表现为"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5年8月,二裂委陵菜、地榆、麻花头、细叶白头翁、日荫菅和狭叶柴胡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开始缓慢上升。干旱年份(2016年)严重抑制供试植物根部可溶性糖的积累。因此,建议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适宜放牧期为6~8月,干旱年份应减小放牧强度或提前休牧以保证草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00.
探究天然草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于2022年生长季(6—9月)测定了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围封、刈割、轮牧和自由放牧4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 4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差异较小,月动态差异显著,前者基本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后者表现为7月最高,9月最低,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刈割(2.24μmol·m-2·s-1)>围封(2.08μmol·m-2·s-1)>轮牧(1.61μmol·m-2·s-1)>自由放牧(1.58μmol·m-2·s-1);2)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二者的最优复合模型可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82.7%~92.1%;3)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在围封、刈割和自由放牧样地,植被因素对土壤呼吸速率独立解释力最高;在轮牧样地,土壤环境对土壤呼吸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