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56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3篇
  161篇
综合类   337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97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本试验探讨35%三环唑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及田间应用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试验材料及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设在我场科技园区,草甸白浆土,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有机质50.7g/kg、p H5.5、速效钾163.0mg/kg、有效磷21.1mg/kg、碱解氮246.0mg/kg。1.2试验药剂35%三环唑悬浮剂江苏丰登农业公司1.3供试品种  相似文献   
82.
<正>梨树县地处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土壤主要有黑钙土、黑土及草甸土等,适合农作物生长。为推进我县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通过多年经验总结认为,农民要想取得高产,获得好的收成,必须学会科学种植,我们深深体会到农艺技术组装配套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具体配套办法如下;一、精选优良品种品种的正确选择是玉米创高产的基础,我县无霜期152天,播种期一般在5月1号-10号为宜,品种  相似文献   
83.
 对三江源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随着高寒草甸的退化而降低,而是在中度退化阶段达到最高;2)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度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结构更加复杂;3)不同土层中,0~10cm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其群落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4)5种土壤酶的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随演替的进行而显著降低(P<0.05);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最大值出现在中度退化演替阶段,最小值则在未退化阶段(原生植被)出现;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在4个演替阶段中均无显著变化(P>0.05)。不同酶活性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性不同,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敏感性较低;5)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在高寒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来指示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的演替阶段和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84.
在新疆兵团九师不同类型退化天然草地典型区域,选择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开展补播试验2年,结果表明:补播当年各播入种出苗率均达85%以上,且都能安全越冬;第2年各牧草返青达80%以上,山地草甸类杂类草+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型、温性草原类针茅(Stipa capillata )+羊茅(Fes-tuca ovina )型和温性草原类羊茅+冷蒿(Artemisia frigida )型草地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未补播)显著(P 〈0.01)提高了114%,125%和109%;豆、禾牧草比例明显增加,草群结构趋于合理;各草地群落高度、盖度、密度都显著(P 〈0.01)高于对照,山地草甸区补播效果最明显,分别增加了34 cm,40.8%和265株/m2;豆、禾牧草对不同草地类型区域适应性不同,山地草甸区豆科牧草补播改良效果优于禾本科,温性草原区二者表现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85.
甘南高寒草甸草原不同海拔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甘肃夏河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0~10cm土层电导率外,其余各土层土壤理化指标均与海拔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pH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势态;0~10cm表层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P0.05),10~30cm土层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先缓慢下降后平缓上升。因此,对于该区域草甸生态系统的管理与利用,不但考虑植被类型及状况,也需关注不同海拔梯度的草地土壤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86.
研究高寒草甸微尺度海拔和坡向下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对于探讨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7个海拔(2 800,3 000,3 200,3 400,3 600,3 800,4 000 m)和2个坡向(阴坡、阳坡)高寒草甸的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和坡向的交互效应对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葡萄糖苷酶(BG)、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lnBG/ln (NAG+LAP)、lnBG/lnAP和ln (NAG+LAP)/lnAP有显著影响;LAP、AP、BG、POD、lnBG/ln (NAG+LAP)、lnBG/ln (NAG+LAP)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β—1,4—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PPO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一海拔,阳坡土壤AP、BG、POD、PPO酶活性低于阴坡,阳坡土壤NAG酶活性高于阴坡,海拔3 800 m以下阳坡LAP酶活性低于阴坡,除海拔3 000 m和4 000 m外的其他海拔阳坡的土壤lnBG/ln (NAG+LAP)高于阴坡,海拔3 000~3 400 m的土壤lnBG/lnAP和海拔3 000~3 600 m的土壤ln (NAG+LAP)/lnAP在阳坡低于阴坡。相关分析发现,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不同程度受土壤C、N、P资源及土壤水分条件等的调控,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综上,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在微尺度海拔和坡向上具有差异性,且受土壤C、N、P资源及土壤水分条件的综合影响,以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7.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灌丛化已经成为青藏高原植被景观的主要变化趋势。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灌丛化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关系,以青藏高原东缘川西锦鸡儿(Caragana Erinacea Kom)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化高寒草甸为对象,采用环刀浸泡法和双环入渗法研究了其在未灌丛化、轻度灌丛化、中度灌丛化和重度灌丛化阶段土壤持水和入渗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2种灌丛化草甸土壤容重在中度灌丛化阶段最低,总孔隙度在中度灌丛化阶段最高。(2)随着灌丛化程度的增加,2种灌丛化草甸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在重度灌丛化阶段最高;土壤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在中度灌丛化阶段最大。(3)2种灌丛化草甸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和入渗速度随灌丛化程度的增加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在中度和重度灌丛化阶段显著高于未灌丛化阶段。(4)相关性分析表明,灌丛化草甸土壤的入渗指标与土壤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高寒草甸灌丛化过程中,土壤水力性质的改变通常发生在中度和重度灌丛化阶段。  相似文献   
88.
采用控制放牧试验,在昭苏研究了短期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后草群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明显降低(P<0.05),密度变化不显著,且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间植被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显著增加了草原苔草重要值,降低了针茅重要值(P<0.05),其余草种相对较为稳定;放牧显著影响了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且轻度放牧下达到最高(P<0.05),而对Marga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短期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较缓慢,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西藏高寒草甸科学放牧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6-2012-08在西藏邦杰塘高寒草甸开展牦牛放牧控制试验,设置对照(零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处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群落丰富度、均匀度、生物量、盖度、密度、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和总盖度降低,均匀度指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先增大后减小;高山嵩草和紫花针茅的盖度和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增大。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的体积质量和硬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0~1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10~20和20~30cm土层总孔隙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在0~10cm土层以适度放牧区最高,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以及pH均显著减小(P0.05),速效钾含量在0~10和10~20cm土壤中先增加后减少,速效磷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重度放牧是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主要因素。围栏封育可作为高寒草地植被短期恢复的最佳方式。适度放牧有利于植被群落的增多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90.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6年设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试验站,土壤为草甸黑土,肥力中等,前茬为小豆,秋耙、秋起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